参、專題研究計畫要素
※與九年一貫領域的結合
我們將我們的研究作品與九年一貫領域的相關性整理如下圖,網博的專題研究讓我們學習如何整合在各領域的知識,並應用各種不同的能力。
※運用的資訊科技
電話與Email |
受訪者的邀約與聯繫、文宣資料的取得。 |
網際網路 |
利用網際網路搜尋相關資料 |
電腦 |
使用各式軟體進行研究報告的歸納與撰寫,並延伸製作成投影片簡報和網頁等型態分享。 |
數位相機 |
拍攝影像紀錄 |
印表機 |
列印訪問大綱、網路資料、問卷、訪問通知單等相關資料。 |
隨身碟 |
儲存備份個人專題報告及相關資料。 |
掃描器 |
掃描圖片、相片。 |
錄音筆 |
專訪錄音,幫助訪問稿整理。 |
電腦軟體 |
1. Microsoft Word-編寫工作進度、文字報告和研究報告。 |
※大使的工作
絲瓜是台灣常見的農作物,常見到容易讓人覺得它的存在理所當然,我們將不同樣貌的絲瓜與校內外同學和家長們分享,像是舉辦校內發表會與推廣使用絲瓜絡手工皂。
在研究開始之初,我們絲瓜的認識非常膚淺,我們利用網路與圖書館查須了絲瓜相關的資料,但是對內容了解有限,後來我們透過種種關係與方式,與絲瓜相關的人士進行各種不同層次的接觸,例如電話諮詢和郵件聯絡,訪談和參訪活動,學習絲瓜絡作品創作,參觀絲瓜絡展覽,問卷調查等,非常謝謝大家對我們的幫助。
其中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幾位我們接觸的農夫伯伯,並不會說國語,訪談中有些雞同鴨講,聽錄音檔時確認時,才知道訪問當下我們有誤會他們傳達的訊息,還有一些俗語,其實都有其他含意,這些都是事後才弄懂得。
農夫們對我們想要了解絲瓜興奮異常,所以對我們做研究提供了很多幫助,希望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除了回答我們的問題,更大方分享了他們的農產品,根我們說了很多他們的感嘆與心聲,覺得現代的孩子太少接觸農作,他們樂於看見更多人愛上農作物和土地。
※影響與衝擊
我們是生長在城鎮的孩子,在開始這份研究之前,對於傳統農業的了解主要是來自課本與餐桌,順著這份研究,我們走進田野,拜訪與農業發展相關的農民與專業人士,從他們的工作與生活中,了解絲瓜與人民的密切關係,並將其編集呈報告,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絲瓜的各種知識。
除了地方上的農民,斗六市公所,農業改良所與環球科技大學等單位也提供了我們很多協助,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消化吸收受訪者介紹給我們的專業知識,以學生角度再詮釋,希望吸引更多與我們同年齡的孩子認識絲瓜。讓大家知道除了絲瓜除了食用之外,更有創意應用與藝術創作的延伸作品。
我們在發表會上介紹了我們的研究,同學們對我們所做的研究很有興趣,很期待我們完成的網頁作品。
※專題網頁作品智慧財產權說明
在編輯「絲羅交錯,順藤摸瓜」研究報告過程中,我們學習到如何以研究者的身分呈現繁雜的資料。呈現在我們專題網頁中每一個文字都是由隊員將蒐集而來的資料,透過成員的思維邏輯,再另行整合、重寫、改編等方式,親自編寫成為我們的專題報告。
我們的資料來源包括了成員們透過參觀、訪談、問卷、觀察實驗、大量攝影與拍照,諮詢專業人員等第一手資料來源,以及透過網路、圖書雜誌資料查詢而來的第二手資料、也包括了其他新聞工作者與研究者所編集撰寫的新聞稿件與報告等第三手以上資料,也為了許多不直接公開的資料,請學校幫我們發文向斗六市公所與澎湖中屯社區發展協會發文申請資料引用。感謝相關單位的資料提供,這些資料是我們寶貴的寫作來源,遵守智慧財產權是基本的尊重,老師特別提醒我們註明清楚資料參考來源,並清楚原作者對我們的使用有何要求。如原作者對引用資料有所要求時,我們會尊重其處理方式,表現出一個現代公民應有的精神。
※發現、教訓、和驚奇
常常聽到很多老師說起[格物致知]是重要的研究精神,我們經過這次的研究深深有所體會,透過研究除了了解到絲瓜相關的知識之外,對於周遭常不經意的事物有了新的觀點與觀察,並在多一分的留心中,從中思考並獲得更多的驚喜。
最深刻的發現「想做,就會有人支持你!」
最重要的經驗是「不放棄,就會有解決的方法!」
最大的驚奇是「換個角度,事物(絲瓜)的多樣性與不同樣貌將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