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介紹

  台中公園建於1903年,總面積是3萬多坪,是個適合大家散心、放鬆的地方,內部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古蹟,包括:湖心亭、放送頭、砲台山、望月亭、更樓…等。

 

  • 湖心亭
  • 根據台中市史(1934年台中市役所出版)的記載,台灣西部的縱貫鐵路是在1908年4月20號開通,為了慶祝此一事件,日本的閑院宮載仁親王來到台灣主持「全通式」的會場。

  •  為了迎接載仁親王的到來以及上千位貴賓的蒞臨,台中廳開始準備各項工作,除了將都市中的道路加以修整、擴增以外,並將台中火車站到台中公園的道路進行綠美化,還懸掛瓦斯燈來做照明使用,而台中公園也搭設會場,並在水池中興建[休憩所],以做親王休憩使用。

  • 台中公園就在1947年被改名為[台中公園],而市府也將池庭改稱為[中正亭],從1948年開始,台中市商會又在台中公園內舉辦[納涼會]及商品展覽會,中正亭成為會場的重點佈置,主辦單位在其上安裝不少電燈泡,每到夜晚就閃閃發光,吸引眾人的目光。1970年代,台中公園水池內的龍型噴水設備被拆除,改在湖上矗立太陽與月亮的標誌,因此將水池稱為[日月湖],之後市府又將日、月標誌拆除,安裝大型噴水設備,因此涼亭的名稱就變成了[湖心亭],這個名稱一直使用至今。

  • 從1908年興建以來,這座涼亭的內外建築大致維持還設計的模樣,但也有些許的改變。其中在外觀方面,屋瓦部分已由原本的[平鋪式]改為[魚鱗式],而屋頂也由[方楞體]改為[尖茅體],而露臺的裝飾扶手,從英式的[都鐸(ㄉㄨㄛˊ)式裝飾]變為現今的[天鵝式]。至於在屋內方面原本的木質地板早已更換為瓷磚,而木門也加裝壓克力。雖有部分變更,但湖心亭仍是台中市的象徵,並是日治時期引進的[仿洋式建築],在台灣甚為少見,在1999年4月17日,湖心亭被台中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

 

  • 望月亭+砲台山
  • 台中公園內一共有兩處名為[望月亭]者,一者就是北門樓,於1984年台中市長陳宗熙所命名,而另一者是位於抗日忠勇將士民眾紀念碑旁的圓頂式涼亭,在1958年興建完成,並由當時台中市長林金標所命名。為了區別起見,我們將此圓頂式涼亭成為[望月亭],至於北門樓仍維持原名。

 

  • 北門樓
  • 位於大墩上的北門樓原本是[台灣省城]大北門上的建物,稱之為[明遠樓],但在1900年的都市計畫下,省城的城牆及城門陸續遭到拆除,在當地仕紳的請求下,日本政府同意將明遠樓留下來,且將明遠樓原有1891年[台灣知縣]黃承乙所提的[曲奏迎神]匾額,也一起保留下來。

  • 在日治時期,北門樓已成為觀光景點,因年久失修而有所損壞,1968年及1967年都曾進行修護,後來為了一勞永逸,於是將部分木柱換成水泥柱,而在進行整修時,承包商無但沒有盡責,甚至將其[商號]直接寫在[曲奏迎神]匾額之上,對古蹟造成無法估算的破壞。

 

  • 更樓
  • 這個高聳的樓臺被稱為[更樓]或是[守更樓],除了有守望的作用外,看守人也在夜晚負責報更,讓大家知道時間。
    位於台中公園的更樓,原是台中市東區[吳鸞旂(ㄑㄧˊ)公館的部分建物,在1980年代,該公館因老舊而遭到拆除,當時台中市政府為了保存公館內的部分遺物,因此決定將其中的[更樓]遷移到台中公園之內,以做為紀念。

  • 市府雖斥資將更樓遷移到台中公園之內,但在遷移過程中,決定以屋頂脊樑及部分的木造結構改為水泥,使得原有古蹟面貌改變,因此無法列為台中市的[市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