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

 

戰 爭 與 和 平-馬 關 條 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清朝軍隊從此撤出朝鮮半島,割讓臺灣、澎湖,並向日本開放多
個內陸的港口城市,此外,日本又獲得二.三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中三千萬兩為換回遼東半島費用),經濟得以迅速發展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而清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北洋水師的覆滅)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大清帝國的國際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再次成為列強鯨吞蠶食的對象。十九世紀的日清兩國幾乎同時進行近代化運動,日本以叢爾小國卻能擊敗大清帝國,乃因其明治維新的成功,而清國的洋務自強則相對地徹底失敗。日本在明治天皇取得政權之前,尚是積弱小國,與清國不相上下,但明治於一八六八年施行維新變法,上下一心,徹底學習西方,自裡自強,不到三十年竟擊敗清國,一躍而為世界強國。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二月),清廷授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十四日(西元一八九五年三月二十日),李鴻章以全權大臣身份再赴日本廣島與日本全權大臣議和,李鴻章要求先停戰,伊藤博文反要求清政府以大沽、天津、山海關為質,但雙方談判沒結果。到了第三次會議時,伊藤表示,日軍正準備進攻台灣,明顯表露日本想獵取台灣的野心。會議結束,李鴻章由春帆樓返回行館途中,遭人狙擊,李鴻章左頰中彈昏迷,日方為免受世界輿論指責,始允先停戰議和。後被迫於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西元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與日簽訂「馬關條約」。

條約指明,中國須承認朝鮮為獨立國,撤出朝鮮半島。割讓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條約又要求中國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包括沙市、重慶、蘇州、杭州。要求向日本賠款,日本便獲得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中三千萬兩為清朝換回遼東半島的費用)。還規定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上述個通商口。日本貨物在中國內地必須免去內地稅。這使日本經濟迅速發展,並由於獲得臺灣殖民地取得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改變了東亞地區由英國和俄國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導致1902年的英日聯盟及1904年的日俄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