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赤山巖/廟宇探源

∼廟宇探源∼
  如果有一間廟宇外形看起來像國字「赤」字,你會不會感到好奇呢?是的,是有這麼一間廟宇,它的名字叫「赤山巖」,位於屏東縣萬丹鄉與新園鄉交界處的鯉魚山山麓上。距今約280多年前,清朝康熙五十八年(西元1719年),在「鳳山縣志」這本書曾記載它是一座觀音堂,這是最早有關赤山巖記載的史料。後來在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立名為赤山巖,是屏東平原地區最早成立的一間寺廟。
  早期這座佛寺,是以茅屋搭建而成,雖然建築簡陋,但不減信徒禮佛的虔誠,是先民渡海來台的心靈殿堂。同治三年,由黃正春重修,廟堂房屋增建至十一間,廟租二十五石,在當時頗具規模。

  日據時期,赤山巖發生火災,廟宇燒毀,直到台灣光復後,民國四十年再度由地方仕紳募款重建,成為燕尾翹脊南式的廟宇,為了讓廟宇建築配合廟額「赤山巖」的意義,把前面拜亭結構設計像赤字,並蓋上紅色屋瓦,取赤字是紅色之意,屋頂裝飾有福祿壽三仙,整個廟宇建築是標準的台灣民間廟宇。
  民國八十四年接任的住持李錫嘉重修赤山巖時,把翹脊南式的結構,拆掉改成北式佛教廟宇,屋瓦顏色也由紅色改成綠色,也就是現在赤山巖大殿的建築風貌。
  赤山巖的經營原本都是由住持來管理,登記在私人名下。民國九十六年赤山巖成立了寺廟管理委員會,設立主任管理員、常務監察、總幹事、總務組長與會計五個部門,各自分工,整個赤山巖的經營管理比以往更加透明化有組織。

目前位置:赤山巖/廟宇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