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圳的故事


      曹公出生於清朝乾隆51年(西元1786年)河南省河內縣(今沁陽市),原名為瑾,字懷樸,中年後為了提醒自己做事謹慎,才改名為謹。曹謹自幼喪父,從小便由母親一人獨自撫育成人。嘉慶十二年時,曹謹二十歲,參加河南省鄉試,考上了丁卯科解元(鄉試舉人第一名)。隔年上京會試,結果落榜。他足足考了三次會試,都沒考上進士。後來是由主考官在沒考上的舉人當中,以「大挑一等」的方式才被錄取。

      1837年時,曹謹來到了南台灣的鳳山(今大高雄地區)當知縣,鳳山地區因為乾旱,造成農作物欠收,盜賊四起,居民生活民不聊生。他到台南晉見知府熊一本,得到熊一本指點:「要想治理好地方,就必須先懂得『足食、弭盜』的道理」。意思就是必須先讓老百姓吃得飽,給予充足的食物,才不會讓他們飢荒起盜心。



      於是,曹謹回到鳳山縣,看見下淡水溪(今高屏溪)的潺潺流水,心想:「這麼珍貴的水源,就這樣讓它白白流走了,真是暴殄天物啊!」因此,曹公便在九曲塘開圳,引水灌溉農田,並與後勁溪、愛河和前鎮河做連接,甚至還連結鳳山地區原有的大型埤塘,如:澄清湖、蓮池潭、金獅湖、檨仔林埤、總督埤等,使得水道與埤塘串聯分佈,成為一個完整的水路網路,讓原本要看老天爺臉色吃飯的看天田,成了水源豐富的允水田,大大的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成為南台灣的「米倉」。而這條圳就叫做「曹公舊圳」。


      曹謹後來又勉歲貢生鄭蘭和附生鄭宣治再度築起一條「曹公新圳」,讓曹公圳灌溉區域包括現今鳳山、大寮、林園、鳥松、小港、左營、楠梓等鄉鎮市區。而日據時代,日本人又興建一條大寮水圳,水圳流過整個大寮地區,經由林園出海。這三條水圳,掌握了大高雄地區的經濟命脈,也提供人民生活之所需。

     

      鳳山縣民為了感懷曹謹的貢獻,便在鳳山的鳳儀書院內建祠紀念他,名為「曹公祠」。光緒26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巡查鳳山,因曹公祠年久失修而導致殘破不堪,所以遷至曹公路上,捐資重建。民國81年時改稱為「曹公廟」。

      如今,每逢國曆11月1日,地方人士都會舉行隆重祭典,來紀念這位「功在高雄」的偉大縣令。

 

本網頁由高雄市東光國小資源五班【珍愛地球】團隊製作
最佳瀏覽效果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