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寺廟的建築格局與裝飾各有特色,觀察寺廟時可以從以下各點切入:

一、看格局:
  寺廟的格局與主祀神的神格有關聯,等級愈高的神明在格局上可以享用正南座向的廟、擁有較多的廟門、配置較多的殿宇及較高敝的空間。一般寺廟常見的格局有以下四類:單殿式--只有一殿,為各種寺廟的原型,一般的土地公廟均屬此種,最簡單的是一些連人都無法進入的小土地公廟;兩殿式—配置有前殿及正殿,兩者間以廊道或拜亭相連;三殿式—包括前殿、正殿及後殿;多殿並連式—規模大的槷廟祀奉神祇種類多,配置如同大型宅第,形成左右並置的多個院落。

二、脊飾:
  屋脊的功能是壓住瓦片,因位置明顯,也成為裝飾的重點,脊飾以剪黏最多,也有以泥塑或交趾陶來裝飾。
正脊上—題材有雙龍搶珠、雙龍(或麒麟)護八卦、福祿壽三仙、寶珠等,正殿則多使用雙龍護塔。

脊堵內—裝飾最華麗,題材多樣,一般中央為雙龍搶珠、人物坐騎、雙鳳或八仙等,兩側或背面則以花鳥較常見。除中間脊堵外,上下細細的線形堵內常以水果、四獸(虎豹獅象)、麒麟或水族類來裝飾,使用魚、蝦等水族類裝飾,意謂防火。

牌頭—多以人物故事為題材,背後並襯以山林樓閣,最常使用熱鬧的武場,如三國、封神榜等。

垂脊上-兩側垂脊與正脊一樣具有壓住屋頂的作用,其上一般以捲草或鯉魚吐草等裝飾,使脊線增加彎曲變化。

三、石雕: 一般常見的石雕部位與題材有:

石獅-多位於入口中門兩側,也有位於廟前空地上,除穩固門柱外,同時具有避邪的作用。石獅左雄右雌,立於台座,兩隻相望,雄獅通常戲彩球或撥弄雙錢,雌獅則懷抱小獅。

柱礎-是柱子的基礎,可防潮及防碰損,配合柱子有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種變化。

壁堵-由石雕組成的牆,由上到下,依人體的概念分隔為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櫃台腳。

四、龍柱:又稱蟠龍柱,指的是未升天的龍,所以盤繞在柱子上。

五、碑匾聯:古碑、匾額與題聯是寺廟中重要的配角,古碑的內容以記述建廟經過及捐款記錄為主,材料以石碑最常見;對聯的刻寫在門框及柱子上,內容主要為歌頌奉祀的神祇,或說明寺廟的沿革,有些對聯上下聯的首字還會帶入廟名或主祀神的名字;匾額的內容以歌頌恩德為主,有的僅為廟名匾,可以以上方文字確定創建年代。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的小廟,現今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

    資料來源:古蹟入門 李乾朗,俞怡萍/著 遠流出版社出版
         臺灣的土地公 王健旺著 遠足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