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神又稱「土地公」,是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祇之一,在傳統文化中,百姓為了表示對土地的崇拜及謝意,於是有了儀式和祭典,用來表示對土地的虔誠和祈求,並將對土地的敬意視為和天一樣。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在則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



  土地神的前身出處傳說眾多,在此舉出三例:

為人民尊崇的好官,進而立祠祭拜--
   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零二歲,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發展。

盡職家僕犧牲性命,封為正神--
   周朝上大夫的家僕張明德(或張福德),主人赴遠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張明德帶女尋父,途遇風雪,脫衣護主,因而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上大夫念其忠誠,建廟奉祀,上奏周武王追封,周武王感動之餘說:「似此之心可謂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

精通農事,助民收成,民感念其功--
   大禹治水時,有一精通水利的張姓助手,因勞累過度身亡,禹登帝位後,命全國建廟祭祀之,農民感謝其對水利的貢獻,於每地形成農莊時蓋祠奉祀為土地公。

  土地神是基層的神明,屬於地方行政神,保護鄉里安寧平靜;也屬於城隍之下,掌管鄉里死者的戶籍,是地府的行政神。在臺灣,土地神不僅可以保佑農業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經商順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還保護墳墓,不受邪魔的侵擾,是功能性極強的神明。

  臺灣民間多以老者形象來表現土地公的造型,在市區、鬧區的土地神像多為富人樣貌,手持玉如意、金元寶或銀錠。田野地區的土地神像一般為頭戴員外帽,手持柺杖。山區的土地神像,則有騎馬、騎虎甚至騎龍、麒麟的。而土地公的容貌特徵可區分為:寫實型土地公、白面型土地公、黑面型土地公、褐面型土地公、長臉型土地公等。而土地公臉部的特徵為鬍子,土地公一般身著長袍,衣袍上的紋飾以鶴紋、壽字紋、回字紋、卷草紋、浪紋為主。臺灣土地公神像一般是穿翹頭履,鞋頭的紋樣多以壽字紋或如意紋為主。

以上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臺灣的土地公 王健旺著 遠足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