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生活的各種活動與生活習俗,脫離不了與大自然及野生動物為伍。因而在生活方式、社會習俗的戒律與禁忌等各方面,均與山林的大自然環境建立了密不可分離的關係,族人為求生存取得肉類,所以狩獵為其生活所必須,這也是男子証明成年的一種方式,亦是成為勇士的方式,而形成世代以來族人尊重自然與人性的「狩獵文化」。
狩獵可分為平時和祭典兩型,平時農閒期間,男子可單獨到獵物出沒處裝設陷阱,或是三五成群組隊帶著獵狗捕獵動物。祭典是在收穫祭之前,祭團成員組成獵團,前往山區捕獵,所得獵物作為祭典期間食用。
族人若無狩獵文化的薰陶,就將失去珍貴的山林生態智慧和矯健的登山技能,即將無法生存於艱困的生活領域。因此,活躍在山林的狩獵生活方式和習俗,迄今並未消失於時代巨輪之下,仍然影響著族人的社會規範和風氣。然而,在偏差的政策和客觀環境的激盪下,此特殊之「文化遺產」,正趨向失傳和變質的命運。因此,今後除在強化族群文化教育中,全面灌輸給族人認識「狩獵文化」的正確觀念外,亦呼籲社會各界,正視此文化遺產存在的時代意義,族人的狩獵文化應予尊重,修正保育法和國家公園法,以傳統獵區劃分的模式制定部落資源管理辦法,確實重新檢討山區的管理制度及生態保育工作,善用原住民的長才,落實臺灣山林生態保育的工作,才是今日刻不容緩的要務。
狩獵方式大約分成兩類:
1、陷阱法:使用捕獸夾,有大有小視獵物而定,也可用套索,套腳套頭也不同,置放地點是一種經驗,如何看出此地有獵物,經過是由左來,還是右,是什麼動物,這種獵人傳承真的是一門大學問,應是一種鬥智的補獵法。
2、槍獵法(或弓射法):獵者攜行獵槍或弓箭射殺獵物的狩獵方式,應是較簡單,但較蠻橫的方法,使用那種方法,則須配合當地地貌的景物和獵物的生態狀況,適時適確的運用於各個不同的獵場上。
整理紀錄:小寧、小蓉、小柔、小雯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