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舢舨,是指航行在河川內的小木船,有眼睛的舢舨船是淡水河內常見的船隻,也是淡水的特色。關於舢舨的由來,很難有確定的考證,但一般說法認為,清朝時期淡水是大陸與台灣溝通的重要通商口岸,當時有許多來自中國的大型商船,通行船的船頭都繪有向前看的魚眼,象徵著船隻能夠明辨方向,迅速平安的抵達目的地。
以前大型商船和帆船可以從淡水河口直接駛到艋舺,但後來淡水河內的寬度與水深越來越淺,一方面也是為了因應各種運輸或捕魚的需要,於是船身承襲大陸彩繪魚眼的的風俗,並將船身改為較小而簡易的各類舢舨,主要用途為河內的運輸。之後,因為淡水河淤積日漸嚴重,商港功能逐漸衰微,逐漸轉為單純的漁業之用。

用來捕魚的舢舨船「魚眼」能往下看,象徵漁民能網住魚兒,有祈求大豐收的涵意。

.變.化

  力 的 改 變 (1): 雙 槳

在沒有風也沒有近代發明的馬達時,槳是舢舨非常重要的動力來源。早期的漁民們必須靠著自己的雙手划動船槳,好讓舢舨能夠徜徉於水上。

其實划動船槳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坐在船上操作雙槳,要非常用力才能移動舢舨。訪問老漁民時,他們都說以前用槳在水上活動,大部份的時間,人都是要站起來的。

    

  力 的 改 變 (2): 風 帆

聰明的漁民,在海上和變化無常的氣候搏鬥後,也想到了運用大自然的力量,那就是使用風帆來使船的移動更為方便迅速。右邊的照片是舢舨的模型,也裝置了風帆。

現在到淡水的漁港再瞧瞧,會發現完全看不到具有風帆的舢舨了,因為舢舨的動力都已經改由電動馬達了。但在較舊的木造舢舨上,仍然可以發現風帆留下的遺跡。下面照片的小孔以前是桅杆座,可以插上風帆,讓舢舨「一帆風順」,現在,漁民則是利用這個小孔來綁繩子,固定東西用。

  

  力 的 改 變 (3): 馬 達

現在的淡水舢舨船都裝有馬達,和我們在書上看到裝著風帆,古色古香的舢舨船完全不同。這可以算得上是舢舨的「進化」吧!

有了馬達當然會比用風帆來得方便。在訪問時,漁民葉爺爺告訴我們,平時不用時,馬達可以收上來,免得泡在海水時間太久容易損壞。而使用馬達時也很方便,只要有足夠的儲油,一按開關就可以讓馬達運轉了,省了不少力氣。但馬達運轉時聲音真的滿大的,出海捕魚時,似乎少了那麼點寧靜。

 名 稱 的 改 變

以前舢舨的動力憑藉風帆與雙槳,故稱之為「雙槳仔」。後來舢舨的動力改以馬達推動,馬達發動時的切切聲,又稱為「切仔」。因船頭漆成紅色,又有人叫它「紅頭仔」。

過去的舢舨有風帆,靠風力前進,沒有風就得靠雙手划槳。二十年前開始使用馬達,所以不再使用風帆。早期淡水河上舢舨種類繁多:捕魚、捕蜆、運煤、抓紅蟲、採砂等,現在則多用於漁業,其中又以捕撈吻仔魚為主。

漁.船..材.質

早期的漁船,幾乎都是以木材建造的,現在漁船的材質,大多改用人造的玻璃纖維了。

「玻璃纖維」,英文縮寫為F.R.P.,就是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的縮寫,中文全名為「玻璃纖維強化塑膠」,也有人稱之為「塑鋼」。它是以玻璃纖維補強之塑膠,屬於一種以塑膠為基底,再加上纖維所混合製成的複合材料。

 

玻璃纖維有質量輕、強度強、設計自由度高,而且能耐得住熱冷變化的天候,更能夠耐海水和耐腐蝕,因此廣泛的應用於各種工程用材,所以現今玻璃纖維在造船工業的市場占有率已經越來越大了。

漁港邊正在施工的漁船--討海人越來越難做,漁民也得自己學習如何修補船隻,節省開銷

玻璃纖維的真面目

製作玻璃纖維不可少的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