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景點 > 歷史文化 > 交通資訊

 
  小人國
  大溪老街
  石門水庫
  角板山
  東眼山
  埔心牧場
  桃源仙谷
  慈湖
  達觀山
  龍珠灣
 
 
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溪昔稱「大姑陷」,地名源自於凱達格蘭族霄裡社人,以其稱大漢溪為「TAKOHAM」之音譯而來,也就是泰雅族語的「大水」。據淡水廳志記載,乾隆年間漳州漢人移民大溪開墾,居住於月眉一帶,因嫌大姑「陷」字不吉祥,遂依月眉位於「河崁」之地的天然地勢,將「大姑陷」改稱「大姑崁」。

 同治五年(西元1866),由於月眉地方李金興出仕、李騰芳獲中科舉,庄民為彰顯地方之「科」舉功名,遂更易「姑」字,改名「大科崁」。光緒年間劉銘傳巡撫在此設立撫墾總局,策劃「山」地開發,並推廣樟腦產業,又將「大科崁」的「科」加上「山」字頭成為「大嵙崁」。中日甲午之戰後,臺灣割讓給日本,民國9年(西元1920)日本人又將「大嵙崁」改稱為「大溪」,沿用至今。
 

和平老街的文化發展

 和平路老街是大溪鎮目前擁有「巴洛克式建築」的老街區(包括中山路及中央路),是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樣式最多變的街屋,其牌樓立面大多完成於西元1918至1920年間(民國7年至9年),建築風格比較傾向中式。

  和平老街雖是較晚發展的區域,然而因為緊靠大漢溪河港碼頭之故,其繁榮與興盛的程度卻是後來居上。

 和平老街的建築本體早在1850年∼1860年代便陸續成形,歷經多次增、改建,在1896年乙末戰役曾遭日軍砲擊焚毀,1918年市區改正實施拓寬道路時,又拆去舊店面重建而成今日所見的街屋立面,並增設亭仔腳,造就了大溪街屋的特殊性。

 民國八十五年,和平老街因為「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下,居民對於老街過去的風華也開始有所共識、有所期許。在居民與相關團體的努力下,一連串有關「老街再造」的相關工作陸續展開,和平老街的風貌逐漸形成、也逐漸豐富,而許多建築立面也跟著整修美化,還復它原本美麗的風華。其後電線、電纜地下化及騎樓舖面美化的工程與夜間照明,則賦予和平老街更乾淨、更完整的視覺景觀。

  如今,這條老街上,傳統木器、豆香、竹玩、藝品、地瓜餅與咖啡香...等等富具特色的特產襯托出這建築之美以外的風采,一種屬於這條老街道獨有的文化;而各種大大小小的文化或各式各樣的社區活動,更為這條街道增添了一種活潑與熱鬧的氣息;同時,「歷史再造街坊」依然扮演著社區推手的角色,為這條老街增添了生命與內涵,他們從不間斷的關注與努力,期盼和平老街的魅力可以永遠不減、一條街道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可以愈來愈濃厚。
 
中山老街的文化發展
 中山老街的牌樓立面具有濃厚的西方風格,和傾向中國風味的和平路相比較,中山路老街的街道較短,保存的老屋數量也較少,但其集中連續程度不輸和平路,其華麗的外觀氣勢也獨具一番特色。
 
  近二年來,「形象商圈」的計劃也以不同於和平路發展的風格與型式,逐漸在這裡發酵與成長。走在中山老街上,相較於和平老街活絡、熱鬧的氣氛,這裡流露的是另一種寧靜、優雅的感覺,加上由居民不定起發起音樂會等藝文活動,為這條老街注入了濃濃的藝文氣息。
 
 中山路老屋的宏偉格局有其歷史,在日據時代時期,中山路是名門望族、富貴巨商與書香仕紳聚居的高級住宅區,因此,其建築較有大宅院的氣勢。由「燕居」、「蘭室」、「烏衣舊族」、「龍塘世第」等堂號,更可見文人雅仕與名門貴冑的氣息。「蘭室」主人是民初有名的留日畫家呂鐵洲先生,膠彩畫是其專長;而「烏衣舊族」則是來自唐山(大陸)江寧地區「烏衣巷」的名人之後。但論建築之宏偉,則首推「建成商行」的建築格局與中央屋頂的圓隆式凸起造型,這座西式豪宅曾是老街的顯赫豪邸,其主人是當時大溪的樟腦及煤礦鉅子簡阿牛先生。由宅第觀其主人的財富與品味,皆有脈絡可尋。
 
  中山路老街的老宅還有一特色,就是街道兩邊涇渭分明,單號門牌一邊為名門豪宅,至今大多保留原貌,讓後人觀賞思古;雙號門牌這一邊則為倉庫、工人住房與一般民宅,目前大多已改建為現代建築。在新舊共同相存的情況下,現代與古典並存的老街的歷史滄桑與人文風華不言而喻。
   
戀戀桃花源 Falling in love with Tao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