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的歷史][北投命名的由來][北投溫泉的發展史][關渡的歷史]

北投的歷史

「北投」是以昔日「北投社」而得名,是台北地區開發最早的一塊區域。

而「北投」,是居住於當地的凱達蘭族語裡的PAKTO音譯而成,其意是女巫

相傳當時有巫女住在此地,以巫者之禱,化解此地產硫磺之變化萬千困疑,

故而以此命名之據載,北投因為硫磺的開發與利用興起IMG_0058.JPG

發展歷史

年代

北投的發展過程

明萬曆年間(1573~1620)

已有漢人抵達此地生活,以硫磺的採集為主。

明末崇禎年間(1628~1644)

佔領北台灣的西班牙人發現了此處的硫磺池,便與平埔族人進行交易。

天啟年間(1621~1628)

荷蘭人佔領北台灣,硫磺的交易更頻繁,年產量以萬斤計,此地亦成為當時淡水港出口的最大宗貨物。

康熙三十六年(1697)

郁永河來台勘察硫磺礦,他由磺溪經過麻少翁社(今天母一帶),在今天的大磺嘴一帶找到硫磺坑,當時所採集的硫磺多用來製作爆竹與火藥。而郁永河撰之「裨海紀遊」,對於北投荒野、採硫的情況的描述頗為詳盡。清初郁戶河在北投的采硫工作十分短暫,因此亦未對此地帶來影響﹔之后,有亡命之徒在此私制火藥,官方乃列為禁地,下令封礦,使這里成了禁區,連小規模農墾都得不到官方許可,因此北投在入清后有頗長的時間是未墾之地。

清光緒十三年(1887)

台灣建省,清朝政府於北投設立磺務分局,專司硫磺的出口,進而促進該地區的發展,硫磺成為早期北投地方發展的重要資源。

〔溫泉的開發及保健療身功能〕

        清光緒二十年(1894),德籍硫磺商人奧里(Ouely)利用北投溫泉興建溫泉俱樂部,為北投溫泉開發之始。1896年,日本大阪商人平田源吾發現北投溫泉質佳,極富觀光與商業價值,故於北投溪畔開闢台灣第一家溫泉旅社-「天狗庵」,成為北投溫泉浴場的先例與濫觴。到了日俄戰爭(1905),日本殖民政府因深信溫泉可治百病,有保健、療養及保養之效,便在北投設立了「陸軍療養院」(即陸軍八一八醫院現址),專供日本皇軍使用,以溫泉為傷兵療養、復健。之後,日俄戰爭的傷兵,便源源不絕地由基隆轉運至北投療養,間接促進本地的發展。同時,殖民政府也在其四周劃定為都市計畫的「風景區」,特別派工兵修築台北到北投的公路,並鋪設鐵路淡水線,使北投在天時、地利、人和下迅速地發展。1919年,"深水線"鐵路在磺港溪(北投溪)東邊的"磺港后"開支線,設"新北投驛",才有"新北投"之稱,所以此後才有新舊北投的名稱差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