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德伯伯

姓名: 盧志德

祖籍: 廣東

出生地:台灣

職業: 服務業,軍旅生涯 31 年

 

「如果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那你就先怎麼對待別人,這樣彼此就能敞開心胸、真誠互動,沒有什麼誤會或對立是不能消除的。」

 

一張泛黃的照片上,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輕軍官和他心愛的坦克合影,這位年輕的軍官就是盧志德伯伯。盧伯伯家中有三位軍人:父親、三哥以及盧伯伯。

盧伯伯的父親是廣東人,母親是浙江人,家中有 6 位兄弟姐妹,盧伯伯排行老四,上有三個哥哥,下有一弟一妹。 40 年前的台灣,升學管道狹窄,眷村裡家家戶戶又都是小孩眾多,以當時軍人微薄的待遇要養活一家大小,就已經很吃力了,如果每個小孩還要上一般的學校,會造成家中很大的負擔,再加上父執輩都是軍人的影響,因此許多眷村的男孩都去投考軍校。

「唸軍校好處很多,不用繳學費、每個月有零用錢、還有很帥氣的軍服可以穿,而且很多眷村父母也認為,當軍人也是報效國家的一個很好的管道。」盧伯伯為我們說明當時的情形。

盧伯伯因而在初中畢業後就進入陸軍幼校唸了 3 年書,再進陸軍官校讀 4 年,畢業後直接分發到部隊擔任中尉排長,接著陸續擔任過裝甲兵學校區隊長;野戰部隊的戰車連連長、作戰官、副營長。之後為了能有更多時間照顧家庭,民國 74 年報考軍訓教官, 75 年到世新大學服務 2 年,再轉到台北科技大學服務了 10 年,依規定在 46 歲時退伍。

盧伯伯在新竹出生,因為父親是軍人的關係而常常遷居,所以幼稚園及小學是住中壢,初中則是住台中,初中之後進軍校就讀,下部隊後又隨著部隊的移防而四處為家。

「盧爺爺也是軍人,對子女的管教上會不會很嚴格呢?」耿勁問。

「我父親對子女的管教雖然很嚴厲卻很開明,只要孩子是做對的、正當的事,他都會尊重我們的選擇,因此在工作或就業上,我們沒有受到父親太多的限制。我們 6 個兄弟姐妹中,有兩個軍人、兩個老師、一個技術研究員、一個從事電腦業,各有各的發展。」

「以前的眷村生活有什麼特別的呢?眷村改建後有沒有什麼變化?」黃德想了解眷村改建對眷村人的影響。

 
英姿勃勃的盧連長和他心愛的坦克合影
 
在陸軍官校的留影
 
盧伯伯和他心愛特製的軍帽
 
大家聚精會神的聽盧伯伯談眷村的生活

「改建前的房子都很小,一戶接一戶的很擁擠,但大家反而像是一個共同奮鬥求生存的家庭,孩子們到任何一家都可以獲得照顧,大陸南方、北方口味的飲食都可以分享到,所有孩子都玩在一起,過年過節一起去領油、領米、領麵粉,更是興奮得不得了。」盧伯伯說:「因為這種精神的延續,改建後雖然住的是一棟棟獨立的新式房舍,但大家還是非常團結,一家有事,周圍所有鄰居都會來關心。」

改建後的眷村也搬進不少不是軍人的居民,很顯然的,以往封閉型的眷村在逐漸消失當中,傳統的眷村文化也受到衝擊。但盧伯伯認為這是件好事,也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早期的眷村和外界沒什麼互動,可能還會有些誤會產生,現在社區不再都是外省族群,本地人也逐漸增多,大家相處的很融洽,一點問題都沒有。如果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那你就先怎麼對待別人,這樣彼此就能敞開心胸、真誠互動,沒有什麼誤會或對立是不能消除的。」

 

     

眷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