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年溪歷史故事

 

   陸地上所有的生命,沒有乾淨的水就無法生存延續,河川水系統就像是大地的血脈,讓生命的泉源在其中奔流(方力行,1998);且全球有近60%的人口居住在淡水水源附近一公里的範圍內,近三百年來,我們從河川、湖泊等汲取的水資源以增加35倍之多,早已超過它所能補充的能力(林鎮洋、李佩珍譯,1998)。

河流是自然界中珍貴而且可以更新的資源,河流在許多國家地區裡,是人民及其他生物賴以為生的重要水資源。古今中外,人與河流的關係,源遠而且密不可分。河流形成的水系,有如人體內的血脈,豐富了大地的生命。同時由於她們在地球上分佈廣泛,對自然生命史的影響相當深遠!

萬年溪舊名為番仔埔溪,源頭在今和平國小東邊,以前附近都是稻田,溪水細小但終年不斷,遂名萬年溪。溪水沿屏東市東側,往南流經玉皇宮前,轉向流經現屏東市農會市場,與沙蛇溪交會後成為牛稠溪,再注入高屏溪(陳淑媚等,民91)。

民國前九年(西元一九○三年),屏東市南郊永安里一帶仍屬農田,居民為灌溉農地,在番仔埔溪(即萬年溪)築壩取水灌溉,灌溉地區侷限於永安部落週圍土地,因而以「永安圳」命名,沿用至今,與東郊大湖圳、北郊崇蘭圳併列為屏東市最早興建的水利設施。

民國前二,台糖產能提高,用水量增加,引用崇蘭圳水源增加供水量,台糖用水使用後注入殺蛇溪,再供灌溉使用。永安圳並在殺蛇溪下游築壩攔截回歸水供新生里、新興里一帶農田灌溉,永安圳灌溉面積因此逐年向南擴充。而台糖洗濯水流呈暗紅色,俗稱「黑糖水 」,沿岸飄著黑糖香味,被認為「肥水」,在肥料極度短缺的時代,黑糖水最受農民喜愛。

民國十三年,永安圳與附近各埤圳統合,改組成立屏東水利組合,規模加大,民國廿七年,在屏東市歸來(今仁愛路與自由路交叉點之萬福橋上游五公尺處),興建永久性鋼筋混凝土門攔水壩,即在玉皇宮前設閘門,控制灌溉用水,攔水壩的興建啟用後,使得台糖工業用水與灌溉用水不虞匱乏,也造就了萬年溪的沿岸風光嫵媚。

民國五十三年政府派工兵將S型的萬年溪截彎取直。五○年代末期工商業蓬勃發展,序幕養殖企業化,使得工業、畜牧廢暴增,加上都市化人口暴增的家庭污水,均注入萬年溪,各類污水匯集,水質污黑惡臭,被譏為「萬年臭」,於是各方要求改善整治

八十年三月二十六日拆除攔水壩,八十四年縣政府先完成玉皇宮前萬年溪加蓋的第一期工程,後續第二期工程進行時,引發不同爭議而停工。

九十三年九月環保署審查屏東縣年度水質保護計畫時,建議將萬年溪做為未來三年屏東縣示範河川,縣府工務局長楊伯峰召集專家、學者開會研議,將透過與環保局的合作整治萬年溪,以「水清見魚」為整治目標,完成「綠色萬年溪」計畫,使萬年溪重現當年綠色風貌。

屏東市公所於七十七年於現今文化局旁辦理公園預定地二號徵收,直到八十七年展開闢建公園,因萬年溪貫穿園區,所以採取低度開發,儘量保持園區原生植物生態及萬年溪的原貌,綠意盎然、小橋流水,營造出都市叢林中令人驚艷的美景,經由全體市民票選命名為「千禧公園」,於九十年三月十二日起用,未來將規劃整治為親水區,讓市民可以更親近萬年溪。

 

   「萬年溪」一條貫穿屏東市區的美麗溪流,曾是屏東市地區萬千市民所需的灌溉水源,也是居民們休閒遊憩及生產生活的空間。這些寶貴的環境資源不僅是引導 我們學習鄉土的最佳教學素材,將萬年溪自然資源為主體,河川生態環境教育為主題,融入語文、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藝術與人文等學習領域中,有助於環境教育參與者,對萬年溪河川生態環境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並培養大家參與生態保育及愛護鄉土的環境行動能力。

     2.河岸邊的歷史古蹟

   我們居住的地方屏東市,有我們引以為傲的朝陽門位於縣立中山公園田徑場西邊的阿猴城朝陽門,是屏東市重要的古蹟。

   朝陽門城高三點六公尺,周圍二十七點五公尺,整座牆由紅磚配上中型鵝卵石砌成的,城門上右款為「下淡水分沈長棻監造」,左款為「道觀丙申年冬穀旦」。
 阿猴城原為民間防番匪與械鬥,保障城中居民的身家安全而私下建築的守望之城,不屬於官府所築之廳城,故在《鳳山縣志》中並無此城的規模形式記載,僅能從城門上的門額得知當時縣丞沈長棻,另有的董事、經理等應為地方仕紳,因為當年台灣興建城池,仕紳的參與助力很大,出錢出力,是建城的主要經濟來源。


 城門的結構材料以土、石、磚等砌築而成,城台可分為二,上半部和位於中央的門額等高處以尺磚砌成,上接雉堞。下半部以門洞為中心成對稱結構,門洞以磚砌成,兩旁由卵石砌成,城門四周皆以一塊半磚鑲邊。

 門洞的構造還可以分為三段,前後二段由一長磚發卷成圓拱狀,中間段成一長方形空間。城門上共有十七個磚砌成的雉堞,磚塊的尺寸為現在一般用磚,和其他部分不同,而且民國五十五年出版的《屏東縣志》內所刊的阿猴城東門並無雉堞,推測應是後來重新修繕後所呈現面貌。
 

   朝陽門阿猴城建於清道光十六年(西元一八三六年),原先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但歷經歲月洗禮,城門逐漸毀傾,尤其日據時代為了修築道路,拆除了大部分的城牆,僅剩下東門,也就是現今的「朝陽門」

 

 

                   

   在朝陽門旁的牆壁下,有一塊突出的石頭,據附近晨起運動的民眾指出,這塊石頭狀似烏龜的頭部,曾有人擲笅請問「是否為烏龜神」,結果三次都是聖笅。

 

 

                   

   有人認為可能是當年朝陽門興建時,為了使工程順利,特地請來龜神鎮壓。之後即有不少民眾前往奉祀。【陳膺禧先生提供】

 

 

 

             孔廟現仍保存四座碑記,分別是屏東書院章程碑記、屏東書院租條碑記、東山書院改築紀念碑、重修孔廟碑記,於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已有一百八十多年歷史的屏東書院,即今之孔廟,是屏東縣內惟一的書院建築。
 清嘉慶二十年(西元一八一五年),鳳山知縣吳性誠為振興地方文教風氣,與阿猴地方人士包括總理歲貢生郭萃、林夢陽、捐首蕭兆榮、蕭啟德、江啟源、鄭純脩、黃紹鐘等議定基址,籌劃規模,嘉慶二十年元月興工,同年十二月竣工,由於經費不足,只初步完成建築結構,並未彩繪油漆,後由阿里港縣丞劉蔭再商請郭萃、蕭啟德、蕭啟元協助勸募,始成規模。當年的舊址位於現今中山公園內,有房間三十六間,前為講堂,後殿奉祀文昌帝君、程子、周子。

     

      

 

       於民國十二年興建的東興橋,為橋寬二公尺的鋼索吊橋,橋身用燻黑檜木製成,由於走在橋上會「趛啊、趛啊」(ㄒㄧㄣ、ㄒㄧㄣ搖晃),屏東人都稱它為「烏趛橋」,日本人選定的東興橋原名反而少人記得。當時全台只有碧潭橋與烏趛橋兩座吊橋位在市區,因此有「北碧潭、南東興」的說法,許多外地人還特地到屏東一睹烏趛橋的風采。

  
                          
照片由鄭輝耀先生提供

      日據時代,萬年溪上僅長春、林森、萬年橋三座橋樑聯繫市區道路,東興橋附近種有橄欖及菸葉,日本人為了方便運輸農產,於是在現今東興巷前架設東興橋,減少繞道不便。
 當年萬年溪水質清澈見底,民國四十年代末期,有人在今新光人壽大樓對面河岸經營划船業,加上自由路及自立路旁的垂楊柳、林木,運蔗小火車時而緩緩通過,集都市與鄉村風光於一體,溪面舟影點點、和風徐徐,構成一幅美麗的圖案。


搖仔搖
搖仔搖子搖搖荖搖,

搖來搖去一搖搖到烏趛橋,
橋邊雙傍樹木花蕊青笑笑,

橋下一條清清溪水流無休,
乖嬰仔古睢親像花蕊吻吻笑,

阿娘阿爹無時無陣疼惜惜,
乖嬰仔瞑大一寸日大一尺,

連會行連會走也會行。

                               

照片由鄭輝耀先生提供

屏東謠(汪乃文作曲,朱子赤作詞)

屏東溪,碧油油,烏趛下橋水長流,

白鷺飛,鯽魚游,翠竹環繞橋四周。

溪水上,盪小舟,紅男綠女無一愁;

頹灘頭,小兒嘔,這兒太陽無春秋。

大武山,雲纏頭,種稻人們樂悠悠,

沿堤畔,香蕉收,南國椰子滿田疇。

檬果鄉,情依舊,圓圓西瓜臥沙流,

木瓜熟,檳榔瘦,屏東天地無時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