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來說可以就下列七節說明恆春鎮的歷史。

 

•  1. 史前前期: 一般對恆春鎮的歷史探索總是追述到明末清初,意即大約 17 世紀前後,但是近五十年來考古學家在恆春鎮的研究成果,卻使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與條件把恆春鎮歷史追溯到距今 5000 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換言之,當台灣的台東八仙洞地區有舊石器時代人類的同時,恆春鎮的鵝鑾鼻及龍坑也同樣有人類使用舊石器生活著。

以下分下列四期敘述之:

 

時間

分布地點(發現遺址)

文化特徵

舊石器時期

距今 5000 年前致 4500 年前之間

鵝鸞鼻、龍坑

小群體居住群落,大量使用貝刮器食用海鮮貝類

蠅紋陶文化期

4500B.P--3500 B.P

墾丁

使用紅色蠅紋陶

彩繪紋石器文化期

4500 B.P--2500 B.P

鵝鸞鼻

陶器含彩繪紋飾

素面陶文化期

2500 B.P--1500 B.P

墾丁

素面陶不具紋飾

 

•  2. 史前後期 :所謂史前後期是指目前仍然分布居住在恆春鎮內的土著斯卡羅排灣族與恆春阿美族以及文獻中有活動紀錄的西拉亞平埔族。

這時期也可用以下四期分述之:

 

時間

分布地點

文化特徵

恆春阿美族時期

距今 1500 年前

牡丹鄉旭海村、滿洲鄉響林村、九棚村、永靖村

母系社會。社會組織以男性為中心。經濟上以稻作農耕為主,河海捕魚為輔。

斯卡羅排灣族文化

1500 年前或稍晚

牡丹鄉東源村、牡丹村、石門村、四林村、高士村。

恆春鎮仁壽里、龍水里

滿洲鄉永靖村、里德村

獅子鄉楓村、竹坑村、丹路村、草埔村

社會組織以地主貴族與佃農平民形成二階級的封建組織。

親族組織以長嗣繼承及兩性平權為法則。

西拉雅平埔族文化

1200 年前

分布於海岸低地,平原、台地

漢化最早,其固有語言已不存在

•  3. 荷蘭時期 :( 1624-1661 )

漢人最早移入琅嶠有云或可追溯到南宋末年帝昺( 1278 )崖山之役失敗後渡海逃遁而來,但顯然直到鄭成功永曆 15 年( 1661 )來台,才有大規模的漢人來台。

在明天啟 4 年( 1624 )荷蘭人佔領台灣南部,直到明永曆 15 年的 37 年據台時期仍是以土著為舞台上的主角。

荷蘭人重視琅嶠,除介到循金外,其主要目的在取得鹿皮輸出島外,節省成本,採取承包的繳稅制度。

 

•  4. 明鄭時期

鄭成功於明永曆 15 年( 1661 ),收復赤崁,結束荷蘭人在台的統治,致康熙 22 年( 1683 ),鄭將劉國軒兵敗清降施琅,鄭克塽乞降,前後共治台 22 年。在此時期,琅嶠地區行政上隸屬天興州南路安撫司轄區。

明永曆 15 年,自琅嶠區的車城登陸,有朱、柯、董、趙、黃諸姓漢民屯田於東邊康榔埔荒田,取名統領埔,並設兩個里,這是政府主導下漢人有規模移墾琅嶠之始。

•  5. 清朝時期: 清朝政府治台期間始於康熙 22 年鄭克塽降清,迄光緒 21 年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前後共 212 年。滿清治台期間共經過 6 次重大行政變革。

如沈保禎在同治 13 年設置恆春縣,並親自勘城定址,自光緒元年開工、 5 年內完成。

招撫社番清戶口、墾荒地修水利、設置私塾達 16 處等。

 

•  6. 日治時期: 在日據時代,恆春屬台南縣恆春支廳,後來經行政變革改為恆春張所、恆春廳,轄區大致跟清代相當。後來因人口超過三萬升格為恆春街( 1940 )。

此時期引進了金融機構、電燈、電話讓恆春開始走入現代化。

 

•  7. 民國時期: 民國 34 年中華民國接手台灣,恆春置鎮。半個歷史以來有繼承傳統遺產者也有自行開創新局者。就繼承遺產者言,如鵝鸞鼻燈塔、恆春古城都屬清朝時期建設。交通部氣象局恆春氣象站、台灣省林業試驗所恆春分所、台灣省農林廳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恆春工作站、中華電信公司屏東營業處恆春服務中心、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台地二裝修區恆春助航台是日據時代所創。就開創新局而言,從恆春鎮本身的特殊情況,為了國防上的需要,政府選擇本鎮的山坡地作為軍事訓練基地,為了供應全台所需大量電力設置了核能第三廠,為了提供全台觀光旅遊設置了墾丁國家公園。

 

展望:

恆春鎮雖因自然、地理、人為等因素導致長期處於困境,但也是正因如此,才未受到現代文明的污染與破壞。因此未來若仍妥善加以規劃,提昇觀光事業品質,朝觀光發展,對恆春鎮才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