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首都客運

 

 

首都客運  主管機關  專家學者

人物專訪:首都客運總經理 李建文先生

為了更加了解我們的研究主題─首都客運,並取得第一手的資料,在2005年9月30日的下午,我們前往首都客運位於三重的總公司進行訪問,受訪者為首都客運總經理─李建文先生。了解了許多關於首都客運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的方向。以下是我們訪談的內容:

Q:可否簡述首都客運現況?

A:首都客運現有營運路線42條(台北市聯營公車37條、台北縣轄公車4條、公路客運1條),營運大客車500輛,員工830人,14個停車場站,9個保養檢修班。首都是全國家以全系統通過ISO和服務驗證雙驗證的客運業者,同時我們也是全國第一家自費建置APTS(註一)的

前往首都客運進行訪問

前往首都客運公司進行訪問

業者,提供山區和偏遠社區的乘車民眾便利的乘車資訊。我們從1999年開始蟬連12次(訪問時94年度下半年評鑑結果尚未公佈)台北市公車評鑑第一名。

註一:APTS,先進大眾運輸系統,利用GPRS等通訊科技,提供公車動態資訊,如車輛現在位置、預計到站時間等。

Q:請問首都的經營理念為何?

首都客運蟬聯台北市公車評鑑優等並以全系統通過ISO和服務驗證

首都客運蟬聯台北市公車評鑑優等

以全系統通過ISO和服務驗證

A:我們的經營理念是「以人為本、顧客至上」,有「內部顧客」和「外部顧客」的觀念─駕駛員的顧客是乘客、技工的顧客是駕駛員。技工為什麼要存在?就是要服務,我們對技工的要求是「把駕駛員當作你的顧客」,技工要具備服務的熱忱, 所以我們的公車有問題,駕駛員都很樂意進廠維修;至於主管幹部的顧客是駕駛員和技工;最後希望社會大眾都是我們的顧客。另外,由於首都客運是沒有載客獎金 ,所以在

調度站裡面,絕對看不到關於績效的東西,如營收報表。可是沒有載客獎金、不談績效,怎能夠賺錢呢?提升服務品質自然就能吸引更多的顧客,創造更好的績效。

Q:首都現在致力於什麼工作?
A:有公車社區化、山區公車轉型為旅遊路線、客製化專車等等。陽明山的小型公車路線、社子、大龍峒、洲美、雙溪地區公車路線,自2002年公車處釋出,由我們接手經營後,開始進行社區化的工作,所以
現在我們在在這些路線行經的地

首都客運將山區服務路線轉型為旅遊路線

首都客運將山區服務路線轉型為旅遊路線

方,如陽明山新安里(小17路線)、洲美里(68路線、士林調度站所在地),都成為了社區的一份子,那我們也舉辦活動,如社區電腦研習班(APTS系統的使用)等活動,來和社區結合在一起。另外,就是將山區小型公車路線轉型為旅遊路線,像捷運劍潭站往擎天崗的小15路線,在公車處經營時,這條路線是一到兩個小時才有一班車,當時是 定義為山區的「服務性」路線,服務山區居民,而在首都接手後,以較多的班車,平日約20到30分鐘一班,提升原本對山區民眾的服務品質,假日則因應陽明山旅遊觀光需求,在天氣狀況良好時,以不超過10分鐘的班距服務。另外就是發展客製化專車,配合客人需要,行駛專車,如及門公車、棒球公車、掃墓公車、年貨公車等等。像掃墓公車就有許多創舉如逐區播報墓區位置,讓掃墓的民眾能夠找到他們要去的墳墓的所在,為了讓駕駛員能順利的播報,我們有一位同仁便想出在地上以噴漆標示墓區號碼的方法,而駕駛員看見了,就會廣播「各位乘客,第12號墓區到了,要到第12號墓區掃墓可在這邊下車,沿著階梯往下走就到了」。曾經有位掃墓的老先生很感動的說:「你們比我還要清楚我祖先的家在哪裡」。另外便是年貨公車,我們大概行駛了五年的年貨公車,藉由淺顯易懂的口號,如「到站即可準備上車」,來吸引不願意搭乘大眾運輸的乘客捨棄自用載具,搭乘公車,這些人也發覺原來坐公車也很方便。我們做的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提升大眾運輸的使用率。

首都客運開行的年貨公車、掃墓公車

首都客運開行的年貨公車、掃墓公車

Q:剛提到的「口號」是利用哪些管道傳播出去,讓大家知道的?
A:企業中的「產品行銷」是非常重要的,若是光有好的產品,不懂行銷,只靠口耳相傳,是無法達到很好的效果的。尤其我們是大眾服務事業,要為千萬人服務,在這樣的狀況下,產品的行銷就顯得特別重要。首先,口號要響亮、創新,但是又要符合事實,才能吸引媒體報導。而且要淺顯易懂,就算是老人小孩都知道,如此便能達到宣傳效果。另外,產品本身的品質也是非常重要的,說的、做的要一致,才能取得民眾的信任。
Q:使首都轉變的契機是在什麼時候?
A:1999年發生了一場大車禍,讓我們檢討自己,並針對缺點改進,也因這場車禍,我們實施限速四十公里,成為台北第一家實施限速40公里的業者,也研發很多新設備,目的都在提升行車安全和服務品質。

Q:搭乘公車應是為了節省時間,限速40公里是否會引來抱怨?
A:限速40公里的初期,有駕駛員會抱怨,一是因車輛要在大約時速40時換為四檔,但限速40應以三檔行駛還是四檔?另外是駕駛員在路上也常因車速過慢挨罵;而同業也會超車。當時市區道路限速便為40公里,考量到公車不應違規,仍實施這樣的措施。當時交通局要推動這個政策,也曾有同業反彈,他們認為這樣每天每輛車跑的趟數會減少,其實限速40公里對於總行車時間、每日趟數與里程、以及搭乘率幾乎沒有影響,因為市區紅綠燈多,就算在兩個路口間能開到五、六十,到了路口仍然要煞車停下來,更增加了「猛起步、急煞車」的次數,對於車輛也會有耗損。事實証明限速40公里,旅行時間並不會增加,而更增進安全。

Q:根據我們手邊的資料,首都早期名為「三重市公車」,可否讓我們了解從當時到現在的發展狀況?

A:由於本人是1985年才到職,沒有親身經歷過那個時期,但就我所了解的部份解說。我們是1976年7月1日開業,當時公司名稱為「三重市公車」,由於申請路線的問題,到了1980年便決定要改名為首都客運,至於當年的路線,一直延續到 現有的39、62、226,以及在1989年延駛新莊的235。首都客

62路是首都客運最老的路線之一

62路是首都客運最老的路線之一

運一個轉變的契機是在1985年,當時因經營不善,被三重客運併購,派了現任董事長李博文先生任職首都總經理,李先生有著先進的觀念和想法,大力改革,以原班人馬經營,在新觀念革新下,首都漸漸有了起色,將債務逐步償還,1998年終於擺脫沉重的財務負擔,開始轉虧為盈。

Q:當初市公車處民營化前釋出的路線多不在首都原本的服務範圍,那為什麼會想去接收這些路線?

社子站是首都客運在2001年以後擴大服務範圍所設置的新站

社子站是首都客運在2001年以後擴大服務範圍所設置的新站

A:過去只在三重及新莊地區發展,而三重、新莊地區的捷運陸續將要在2008年左右通車,為了讓首都能永續經營,勢必要朝三重以外的地區發展,2001年開始,市公車處開始釋出所謂的「服務性路線」,我們接收後,新設了大龍峒、士林、社子、雙溪、內湖等站。另外也有些是由我們自行爭取的新路線,在 民意機關督促之下,主管機關開始以評鑑

的結果做為開設新路線的其中一個依據,首都憑藉著評鑑的佳績取得棕9、紅32、藍36這些路線,這些路線在一開始因為路線不好,而不被看好,但後來都有辦法收支平衡。拓展服務範圍大致就是這兩個原因。

Q:以我們常見的204為例,有時等了15至20分鐘,才來一班,而且車上滿滿都是乘客,搭上車後,不久會發現後面還有一台空車,這是否是在排班或時間控制上出了問題?
A:其實不只是204,還有很多路線都會有這樣的問題,也就是行車間距控制的問題。由於公車是人為操縱的,人為操縱的誤差,再加上路況因素,便容易造成行車間距不均的問題。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所能作的是將駕駛員的作業標準化,如限速40公里、以低於10公里的速率轉彎、車門關好才起公里的速率轉彎、車門關好才起步,讓人為影響因素降到最低。

Q:首都的司機是如何協助老弱婦孺、殘障人士的?
A:在不影響駕駛職務和行車安全的前提下服務老殘乘客。舉518為例,早上在捷運雙連站,常可看到視障朋友要搭車去民生建國路口附近工作,當518車一靠站,便會對外廣播「各位乘客大家好,首都客運518即將進站,直行民生東路,歡迎搭乘」,如果226來了也會廣播,如此一來視障朋友們便不擔心搭錯車,上車後也會沿路報站名。跟據我們稽查的結果,大約有七成以上駕駛員會報站名。另外就是在新莊的盲人重建院,許多公車在那邊都會過站不停,但我們的99、235會停下來服務視障朋友。為什麼我們願意停下來?因為我們要求司機要有同理心;另外我們雖然沒有載客獎金,但我們有針對載送老殘乘客設置「愛心服務獎金」,所以駕駛員都很樂意服務老殘。

Q:駕駛員的教育訓練除了增加親和力、避免與乘客衝突外,是否有緊急狀況處理的情境演練?
A:我們經常有消防演習、安全門使用訓練,也拍攝如車輛遭劫持時緊急狀況處理的影片,利用站上的電視設備播放給駕駛員看。

Q:你們公司與其它同業的互動關係為何?
A:其實有競爭也有合作。客運業是「人」的組合,人與人之間就有「競合」關係。像是同學間有時有合作關係,到了聯考的時候便有了競爭的關係。有競爭就會有合作,但是對於駕駛員方面,我們也不可以作極端的教育,如「我們跟某某同業是好朋友,客人都讓給他們」或「某某同業是我們的敵人,要搶他們的客人」,司機應作好份內的服務公作,同業間的協調由我們公司幹部負責,業間有「聯營公車管理委員會」、「公車公會」等的設置,提供業者間協調聯絡的平台。

Q:會不會有同業搶路線?
A:因路線是政府核定的,所以不會發生「搶路線」的狀況,頂多是搶客人。假如這個路段客人很多,有些同業就會想辦法調整路線到這裡,交通局會定期召開路線審議會議,各家業者都會參與,假如甲業者提出了一個會影響到乙業者的方案,乙業者便會反對,這時便需要主管機關的仲裁,有些業者甚至會用其它手段,要取得良好的路線。所以在這方面競爭是很激烈的,但最後還是要通過政府的核定。

Q:你們的集團包含首都、三重、台中等客運公司,首都是集團中的其中一家,但似乎不是集團中每一家客運的表現都像首都如此的好,是否因為經營的團隊不同而造成差距?

A:在關係企業中,三重、首都、台中客運的股東結構和董監事結構都是一致的,但各自的經營風格與理念並不一致,表現出不同的企業文化。三重客運成立較早,傳統必須傳承;台中客運更可說是「浴火鳳凰」;而首都也有自己的歷史,所以產生了不同的企業文化,目前首都朝向「年輕化」發展,對於資深同仁採特別優惠的退休制度,我們希望年輕的一代能加入我們的團

雖是同一集團,但由於經營團隊不同,表現出不同的企業文化

雖是同一集團,但由於經營團隊不同,表現出不同的企業文化

隊,如最近新設立的站場,引進新的駕駛員與管理幹部,有部份站場人員平均年齡甚至在30歲以下。

Q:現在大部份民眾都有悠遊卡,可是仍有少數投現搭公車,像在先進國家就會在車上設置換錢設備,提供沒有零錢民眾方便使用,未來是否會考慮設置類似設備?
A:我在韓國看過這種機器,但設置這樣的設備會產生管理上的問題,而且不能收到偽鈔,換錢也要確實,但路上顛簸,容易使機器換錢有誤差。在韓國還看到另一種錢投進去會顯示收了多少錢的機器,但當時有位同行的先進,把新台幣投進去,仍然會顯示,如此的機器設計便有問題了。另外以成本考量,投現對於業者的負擔很大,每個站上都設置了「透明屋」,用以計算收到的硬幣,算完後還要送到銀行,銀行也不見得願意收,可是投現還是不能輕易廢除,希忘未來悠遊卡能有金額較小的卡片發行,如一日卡或單次卡,進而廢除投現制度。其實只要搭乘首都,如果上車後發現沒有悠遊卡,也沒有零錢,只要跟駕駛員表明身上沒有錢可付車費,駕駛員都會給方便,請他下次搭乘首都客運再還就可以了,這是我們對駕駛員特別教育的。

Q:在美國有看過底盤較低的公車,遇到殘障坐輪椅的乘客會放出一塊板子方便上車,上車後也有較寬敞可以放輪椅的空間,不知道首都未來是否會引進這類公車?

方便行動不便旅客上下車的低底盤公車

方便行動不便旅客上下車的低底盤公車

A:這邊提到的是低底盤公車。日本最新的法規,自去年開始所有新出廠的公車都要是低底盤的,香港在十年前單層巴士也開始有低底盤。先進國家的公車大多是低底盤的。而台灣低底盤公車不普及並非全部是業者的責任,而是整個市場環境,以15元的票價、現在的高油價,業者已經是賠錢的狀況了,我們更不可能去用價錢更高 的低底盤公車,

現在我們公司車輛每輛約300萬,由於低底盤公車只有國外有辦法生產,依據市公車處先前採購的,每部要1000萬的價格,所以我們是無法負擔這樣的成本的。當然我們業者也很希望引進低底盤公車,沒有階梯,上下車速度快,行車順暢,但買進口大車關稅相當高,還要加上貨物稅,其實去除這些稅金,一輛低底盤公車大約只要五、六百萬,若是政府再補助兩百萬左右,業者便會有意願採用。其實台北的業者,除了大都會客運的三十輛以外,部份業者也有所謂的「中低底盤」,這樣的車子是改造底盤結構,而且到車後半段又要回到原來的高度,而這種車也不是完全沒有階梯。

Q:假如先進國家的低底盤公車淘汰,以較低的價格出售,是否會引進使用?
A:以現在的法令規定是不能使用,因為聯營公車規定車齡超過八年就必須淘汰,而國外公車也是使用將近十年才淘汰,而且國外車在台灣會發生水土不服的狀況。所以這樣子的建議在實際實行上會有問題,而且台灣的民眾也不會接受舊車。

Q:有幾次搭公車時,車子開著開著會有快散掉的感覺,可否請教首都是如何挑選公車的?

A:車輛打造及所使用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地板,由於駕駛員會將水管拉到車上去清洗車輛內部,所以若是排水不良,或地板材質較差,很容易會爛掉,久了會鬆脫、抖動。若噪音是來自引擎,那便是保養不確實。台北市的公車,各家業者所採用的車輛都差不多,都是日系廠排,所以車輛品質上不會相差很多,所以保養和維護便顯得相當重要,我們常對駕駛員講:「要對車子好,車子才會對你好」,在離峰時,調度站內有許多駕駛員在擦輪圈、噴漆,將車內外弄得乾乾淨淨的,也由於這車是自己維護的,在路上有路面不平時也會特別小心,避免損傷車輛,進而提高行車平穩度。

Q:在先進國家,大眾運輸事業都是虧損的,政府也會補貼,但在台灣,似乎反而強調要民營、要有營運利潤,似乎會有一些矛盾?
A:台灣的大眾運輸,目前是有補貼,但是是針對乘客補貼,像學生票、老殘孩童票與全票的價差,是由政府補助的,但對於業者,目前是沒有補助的。在這樣的狀況下要維持公司營運便要開源節流,藉由提升服務品質與行車安全,吸引更多乘客,讓乘客寧願多等三十秒,也要搭乘首都客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