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長老教會與台灣的現代化 董芳苑

  十九世紀的台灣民風保守,視西方人為紅毛番,極端排斥外來文化的影響,自滿於落伍的傳統生活,根本不知這個世界有多大及多麼進步。雖然西方商人在台從事貿易,他們的活動空間只侷限於台灣幾個港口區域,對台灣的內陸根本沒有影響。有者也以「紅毛番」的東西會害人,極端加以抗拒。如此情況於長老教會的宣教師來台佈教以後,民風才逐漸開放,也從此進入現代化。

  公元一八六五年英國蘇格蘭宣教師馬雅各(Dr.James L.Maxwell,1835-1912)受派來台佈教,成功的在台灣南部(大甲溪以南地區)建立教區。這位英國外科醫師不但帶來了「基督教」,此一當時的新宗教,同時也帶來西方的醫療科技,建設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座為「在地人」所設置的「新樓醫館」,打破了當時為漢醫所壟斷的醫療局面。因為就醫的人多,許多痊癒的人均改宗基督教,他們的子弟也跟隨學醫,西式醫療技術從此也流傳開來。

  公元一八七二年加拿大宣教師偕叡理(RcvGeorge L.Mackay,1844-1901)登陸北部淡水,成功的建立大甲溪以北的長老教會宣教區。因為學有齒科醫術,一面傳教另一方面拔齒,為此被奉為「台灣齒科之父」,也被人尊稱為馬偕博士。他的佈教要領同樣引進西式醫療技術,一八八O年即開設「偕醫館」於淡水,中法戰爭時也醫治過清朝傷兵,曾經接受巡撫劉銘傳之表彰。

  由於台灣南北有這兩位長老教會宣教師用心促進台灣社會走向現代化之努力,因此於日本帝國尚未佔領台灣的清朝治下三十年內(1865-1895),就陸續以教團的名義開設西式教育機構(一八七六年創設台南神學院,一八八二年創設淡水理學堂大書院,一八八四年開辦淡水女學堂,一八八五年及一八八七年分別開辦長榮中學及長榮女中)。同時宣教師採用容易學習的台灣語羅馬字拼音法教育當時的文盲,出版亞洲第一本雜誌《台灣府城教會報》(一八八五年)。甘為霖博士(Dr.William Campbell)也為當時台灣的盲人謀福利,引進盲人點字術,教他們謀生技藝,因此被譽為:「台灣盲人褔利之父」。宣教師對當時台灣社會的陋習也有所開示,他們教化台灣人不要喫鴉片,婦女不要「纏小足」(綁腳)。而這群宣教師又是學有專精,學問淵博之士。為此他們留下了許多可供研究台灣人文史地之珍貴文獻,就像甘為霖的《荷蘭治下的台灣》(一九O三)及《台灣佈教之成功》(一八八九)、馬偕的《台灣遙寄》(一八九六)等書,只不過是其中的幾冊而已。

  自一八九五年起,日本治台的五十年間,長老教會先是擔任「和平使者」角色(避 免日本佔領軍對台灣人的屠殺),而後繼續推展醫療事工,特別是在台北八里坌建設痲瘋病院(Dr.Gushue Tylor所籌建),也發展台灣第一所新制中學於淡水,提昇台灣原住民各族之生活品質等等。雖然教會自一九三五年以後遭到日本「皇民化運動」之迫害,尚能堅持信念繼續與台灣人站在一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於一九四五年結束之後,日本政權及其僑民撤退,中國國民黨政權接收台灣。其間中國本土淪為共產黨統治,蔣介石領導大批軍、公、教人員來台定居,卻以長期「戒嚴令」來維持台灣的政治秩序,使人權與社會公義難以伸張。尤其是台灣被國際諸國孤立,中國處處計劃併吞台灣的危機時代,長老教會分別於一九七一年、一九七五年,及一九七七年發表三次政治性宣言,力主促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勇敢衝破「一個中國」之大忌。此外,長老教會致力於原住民的佈教,引導他們勇敢進入文明社會。

  時下又繼續關心勞工、婦女、弱勢團體的福利問題,更為台灣未來的目標而奮鬥。
  1997年5月10日於台灣神學院
                                  TOP
(本文作者為宗教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