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公 事 蹟
曹公生於清朝乾隆51年(西元1786年),河南省河內
縣(現在的沁陽市)人,原名瑾,中年後為了提醒自己做
事謹慎,才改名為謹。
曹謹幼年時,父親病逝,由母親撫養成人。嘉慶十二
年,曹謹二十歲,參加河南省鄉試,中了丁卯科解元(
鄉試舉人第一名)。隔年上京會試,結果落榜,九年內足足考了三次會試,都沒考上進士。後來由主考官在沒考上的舉人當中,以「大挑一等」的方式被錄取,派任知縣,到過河北、山東、福建等地,勤政愛民,越做政績越好。道光十七年(西元1847年)曹謹被調到台灣,擔任鳳山縣知縣。
曹謹來台後,先到府城晉見知府熊一本。熊一本告訴他:要治理地方,必須先處理水利的問題;因為鳳山縣境內的田地大都是「看天田」,只要下雨收成就好,百姓生活得以糊口。但是長久沒有下雨時,收成不好,百姓就沒有東西吃,自然去做強盜。曹謹聽完後謹記在心。
曹謹回到鳳山縣城,開始巡視田畝,他到了九曲塘,看到下淡水溪(今高屏溪)的潺潺流水,於是決定開圳。當年夏天便召集工匠,依照地形高低,開圳鑿埤,在九曲堂築堤設閘,引進上游的水,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冬,開圳完工通水,解決了鳳山縣農田灌溉的問題。
曹謹在開圳引水之時,也加強鳳山縣城的防禦工事,在縣城的六個大門之上,各增建城樓一座,並在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個角落,築六座砲台,外濬濠塹,寬一丈二尺,深一丈一尺,周圍一千一百二十丈,使縣城更加鞏固。
等到開大圳、築城樓,建砲台、濬濠塹都完成之後,曹謹才將成果上報台灣府知府熊一本,知府大受感動,除了上奏朝廷獎勵其辛勞外,並於道光十九年春,親率部屬到達鳳邑,實地履勘圳渠工程,士民遮道相迎,知府大大嘉許曹謹的功勞。同年冬,熊知府應鳳邑百姓的請求,為開圳之事立碑命名,民眾都歸功於曹謹的仁賢勞苦,同意以曹公命名,熊一本乃命名為「曹公圳」,並勒文「曹公圳記」在碑石上,流傳後世。
道光二十一年(西元1851年),鳳邑又大旱,但曹公已升為淡水廳的海防同知,於是命鄭蘭和鄭宣治率領農民另開大圳,從九曲堂開始到草潭,花了三年的時間完工,此圳被稱為「曹公新圳」,之前的叫「曹公舊圳」。這兩條圳,使「看天田」變成了「允水田」,造福了鳳山縣廣大的人民。
曹謹任淡水廳同知時,對防禦英艦犯台、緝獲海寇、平息漳泉械鬥著有功績之外,針對淡水民風,在任五年之內興文教、崇實學、刊孝經、設鄉塾、詣明倫堂宣講聖學,並捐俸銀,協助淡水「學海書院」早日完工,淡水文風因而大盛。
但好景不常,道光二十五年,曹謹積勞成疾,告病返鄉,道光二十九年病故於河內縣故居。後來,淡水廳居民為了感念他的貢獻,為他立「德政祠」。而鳳山縣民也在咸豐十年,於縣署東側的鳳儀書院內,建「曹公祠」祭拜。光緒二十六年,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巡察鳳山,見曹公祠殘破不堪,便將曹公祠遷至曹公路上現址,捐資重建,並訂國曆十一月一日為曹公誕辰。民國六十年,高雄農田水利會整建曹公祠
,並把五座碑放在曹公紀念亭內,供世人瞻仰曹謹的偉大功績。民國八十一年,曹公祠改稱「曹公廟」,
地方人士恭塑曹公神像膜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