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任林務所所長林業相關人物


四、 李增宗

   

       (於67年10月至69年11月止,派任所長二年,但未實際到任,職務由李開盤代理)

金門古樹今談 李增宗

   金門早期不乏茂密林區,元朝時在金門燒鹽,砍伐樹木作燃料,首度遭到破壞;明朝末年,鄭成功據金門練兵造船,大量砍伐樟木,造成金門中部地區廣大樟木林的破壞,讓林木茂盛的大林區,土層深厚肥沃的原野,因長期裸露在強勁的風力吹襲下,變成沒有表土的紅土層。

   歷史是一面鏡子,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體會那種黃沙滾滾,寸步為艱,一出門就是灰頭土臉的窘況;五十歲以上的在地人,或曾經在民國四十年代以前到過金門的人,以及早年駐防過金門的軍人,最能體會那種沒有樹木保護的艱辛歲月,多少人因無法耕作,難於維生而拋妻別子,離鄉背井,遠赴南洋各地謀生,以外匯接濟家人的生活,有很多人到了南洋之後,另立家庭,迷失了方向,多少的悲劇因此發生。也有很多人因無一技之長,在海外謀生不易,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老死異域,值得婉惜。

   歷經半個世紀的努力,無數人的血汗堆砌營造,今日的金門已成為中外人士交相讚譽的海上公園,造林的成就應居首功。曾經有人拿金門與澎湖做比較,澎湖就沒有金門那麼幸運,當然有天時地利上的差異,不過人的因素決定成敗的主要關鍵,金門有一個專責的機構-林務所全力推動,有數萬大軍的全力投入,加上農復會等單位在經費上,技術上的積極輔導,才有今天的成果。金門早期的造林工作十分困難,尤其是海岸防風林因立地條件太差,沙層厚重,保水力低,又缺養分,因此必須採用客土,先種植防風草帶或設置擋風籬,並採取類似人海戰術的密植方式,以減輕風沙的吹襲。行道樹的栽植在硬磐地,則預先挖好大型植穴,施入堆肥或垃圾再加客土,採取較大苗木,利用木竹支撐保護,旱季則以水車噴灌,以確保成活。軍中以師或直屬單位分別辦理比賽,以為獎懲;民間則以鄉鎮互相評比,以為優劣,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成功絕非偶然。

   金門的古樹中尚存最多的為榕樹。以榕園的最具代表性,該處原屬西洪村,背山面水,風水頗佳,明朝曾經出過許多朝官,所謂「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這是何等風光,曾幾何時,由於村後小山林木遭受破壞,整個村莊遭到湮沒,目前僅保留一棟,經整修後命名「慰盧」,做為歷史見證,且待後人去追思憑弔吧! 斗門古樹群保護區,是金門最具規模的古樹分佈區,區內有各種古樹四十四株,占金門古樹節數三分之一強,其中以黃連木二二株最多,其次為榕樹九株,魯花樹三株;他們所以能完整的留下來,一方面是由於斗門位處金門東半部的西北側,面對強勁的西北風,防風定沙對他們來講,格外顯得重要,而宗親所凝聚的共識與規範,也是重要的維繫力量。

   金門古樹年代的遠近,數量的多寡,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們反應出金門在人文社會的演化,生態景觀變動,以及生活環境的盈枯。早期森林的破壞,卻曾帶給金門當地居民長期的苦難,但也養成金門人艱苦奮鬥與動儉樸實的特質,迫使他們勇敢的面對挑戰,離家背井的遠赴世界各地謀生,無形中成就了許多人才,也帶給後代子孫走更寬廣的路。不過這種代價與犧牲實在太大了,深信今日的金門人,誰也不願意重回當年那種風沙撲面的環境,更不願那種淒涼的畫面再度重現。因此當我們享受前人艱辛營造的餘蔭時,應該格外加以珍惜,尤其對於現在金門的古樹,更應特別的加以維護,因為他們在許多樹種中,歷經長期考驗而碩果僅存的少數樹種,他們經得起金門特殊氣候條件的洗煉,忍受得了各種病蟲災害的侵襲,必須進一步加以繁殖推廣,以免捨近求遠,徒勞無功。

戴振東吳金贊翁水清李增宗李開盤許 寬張金成許明鴻葉媚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