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蘭陽平原的噶瑪蘭人
,遠在漢人遷入之前,已
有著傳統的宗教信仰。從
治療、葬禮及祖先祭祀的
儀式所呈現豐富的宗教文
化,使人得以一窺噶瑪蘭
人的世界觀 (清水純
1992)。自1796年漢人逐漸遷入蘭陽平原之後,漢文化與噶瑪蘭文化有了互動的現象此現象之一是:噶瑪蘭人相當程
度的接受了漢人的民間宗教,這點可由來自加拿大的基督
教宣教師喬治.馬偕的工作記錄看出。自1873年起當馬偕
在噶瑪蘭村落傳教時,常自噶瑪蘭人家中收集並燒燬所供
奉漢人民間信仰之神像。
(MacKay1895)經過馬偕的宣教活動後,噶瑪蘭人轉而接受了
基督教的信仰。根據馬偕自己留下的記錄,在噶瑪蘭平原的
傳教工作異常的成功,幾乎噶瑪蘭三十六社都曾設立過教
會。為培養當地的傳教人員,馬偕還招募信教的噶瑪蘭人至
其在淡水設立的牛津學堂受神學教育位於宜蘭五結鄉季新村
的兩個噶瑪蘭舊社──流流社與加禮宛社因著地理環境的不
同而與漢人族群產生不同的互動關係, 連帶的使這兩社噶
瑪蘭人的宗教信仰有截然不同的發展。
目前在加禮宛社約有十三戶噶瑪蘭後裔,
其中只有一人尚參加利澤簡教會每週日的聚會,其
餘十二戶的戶長都列名在加禮宛社開山廟的信徒名冊,其中
並有在廟中管理委員會任要職者。必須附帶說明的是,那位
基督教信徒的妻子也參加開山廟的祭祀活動,並在家中設有
祖先牌位。
1929 年開山廟創建時,已有三才、貓爐、龜仔鼻等三名噶
瑪蘭人參與。 反觀流流社的情形,目前社中的八戶噶瑪蘭
家庭,除了一戶參與附近慶興廟的祭祀以外,其餘皆保留祖
父輩流傳下來的基督教信仰,並列名在利澤簡教會信徒名
冊。 參與慶興廟的這位噶瑪蘭後裔,他的祖先原本即未入
基督教, 他的母親原是一著名噶瑪蘭女巫,利澤簡附近漢
人都曾聽聞,並有漢人曾因中了噶瑪蘭人的符咒請其醫治。
他的父親在光復後曾被慶興廟的國姓爺收為契子,在廟中擔
任乩童。在加禮宛社的十二戶噶瑪蘭裔民間宗教信徒卻大都
有基督教的背景。在訪談中發現,年紀約六十歲左右的受訪
者,其祖父輩許多是基督教徒,到父親這一代就逐漸參與民
間宗教的祭祀活動。
在此產生的問題是,為何流流社相當程度的保存了基督教
的信仰 ,而加禮宛社大都改信了民間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