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故事

 

首頁領悟佛的故事


佛陀

  約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一位迦毗羅衛王國的悉達多太子,以無比堅定的信心、持續不懈的毅力為動力.最後悟出宇宙萬物的真理,成為「覺者」—佛陀。而佛陀當初貴為一國之尊的太子,享盡優渥生活的同時,為何能毅然決然捨棄一切,走上佈滿挫折、誘惑的出家解脫之道?獲得解脫後,又是什麼力量支持他,在人間說法四十五年不斷度化苦海無邊的眾生?

       

  生性沉靜、好思考的悉達多,在父親淨飯王的刻意安排下,從小於王宮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心中仍常出現一絲莫名的憂愁,他心想:「這就是我要的生活嗎?為何無論物質如何豐厚無缺,仍會有心靈的空虛、種種煩惱的產生?」悉達多急欲探求煩惱的根源及解脫之道,他清楚心靈的問題絕對不是物質的滿足所能解決。

  幾次的出城,太子看到了身心痛苦的老人、病人,以及送喪的隊伍,回想童年曾隨同淨飯王參加春耕祭典,看到農田裡蟲蟻、青蛙、鳥類等眾生弱肉強食的殘酷景象。仔細思考後他瞭解到,就算身為太子,仍不可避免的必須經歷生、老、病、死的階段及痛苦,他心想:眾生總是身不由己的自相殘殺,誰也不能免除病痛、衰老、死亡,像這樣不斷輪迴的人生,若不設法求得解脫之道,實在是太可惜了!

 

  最後,他遇到一位出家沙門,那位沙門神態安詳、心無煩惱的儀態舉止,使他領悟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就是修行。

 此時,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在他眼中如浮雲,隨時會消逝,唯有徹底斷除煩惱,從四大苦難的輪迴中解脫,才是人生的最終意義與目的。因此,求自我煩惱解脫的動力,支持悉達多毅然決然從家庭出離,走上艱辛的出家修行之路,他清楚唯有自己找出煩惱的根源及解決方法,才能幫助自己與無邊眾生獲得永久的解脫。

  聰明過人的悉達多,先跟兩位大師學習禪定,很快的就達到老師的禪定境界。

 

 

  禪定的寧靜喜悅雖然可以滿足某些人,使人誤以為已達解脫的境界,但悉達多極富觀照、思辯能力,他認為禪定的解脫只是暫時的,出定後仍受苦於熱惱、貪欲、渴愛,但他修行的動力就是追求不受煩惱所羈絆的永恆解脫。

  因此他嘗試另一種修行方式—苦行,毅力堅定的悉達多六年來將苦行達到極至,瘦得不成人形,仍然充滿痛苦及煩惱。

  然而,為何在經歷多年苦修不得解脫之道,悉達多仍未放棄修行重返優越的王子身分?

  在於他對人生百態的透徹觀察,他知道如果不尋得出解脫方法,將永遠在痛苦的輪迴及無盡的煩惱中浮沉。

  因此,一切的挫折打擊及享樂誘惑,都無法阻擋他求煩惱解脫的決心。菩提樹下,悉達多以自己的力量通透世間宇宙的真理,終於,人間的佛陀就此誕生。

  當悉達多成佛之初,也曾想遁入涅槃的寂靜,不受人間侵擾,但梵天勸請佛陀為人間說法,帶領眾生消滅我執和貪欲,得到永恆的涅槃。佛陀內心亦不忍眾生在無邊苦海中受苦,因此佛陀決定投身眾生的煩惱世界,發願畢生演說他所悟得的解脫真理。四十五年中佛陀不斷在市集、精舍各地說法,給予眾生解除煩惱的佛法智慧,就算遇到提婆達多的惡意分裂教團等挫折、打擊,都未曾動搖他幫助世人的決心,因為佛陀知道,佛法是讓眾生調伏身心,到達無所煩惱的清淨境界,而發無上菩提心的悲願,利益一切眾生,更是支持他發揚佛法的動力。

 

  佛陀的一生從一個享盡榮華富貴的王子,走向成無等正覺的佛陀,途中佛陀內心也曾有親情的牽絆、修行的掙扎,但唯一不變的是他看清世間歡樂背後的真相,一切皆是煩惱的根源,為了真正獲得身心的自在清淨,他選擇一條辛苦卻正確的道路。更因悲愍眾生受無明表相所蒙蔽,在痛苦的人世間不自覺地輪迴,而不斷遊化各地,以佛法利益眾生,這無比的願心毅力,無私的奉獻自己乃是佛法的最高表現。

  因此,可以說佛陀不但是眾生求解脫的導師,他的一生更展現出無限的生命力,設定目標而毅力不懈,這不間斷的動力也正是每一位佛教徒所應效法的。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在東方人心目中,就像耶穌在西方人心中一樣熟悉。他是古代印度的一位王子,他的故事就跟古代印度非常有關係。

  那時候的印度人,相信的宗教叫「婆羅門教」。他們把人們分成四等,就好像打分數分成甲乙丙丁一樣,很不平等。比方說同樣是偷東西被抓到,甲種人只要罰五瑰錢,乙種人可能要被打上三十大板,至於丙種人嘛就砍掉雙手。還有一種最低等的人,是大家連碰都不願碰的。如果他們不小心踫到別人,很可能會被毒打一頓呢。

  不過,有一位高等人,一位王子,卻深深為這種不合理的事而痛苦,他就是釋迦牟尼。大約在西元前五百六十年,印度釋迦王國的皇宮裡充滿了一片喜氣洋洋,原來是淨飯王的小王子誕生了。淨飯王老年得子,他真是高興極了,希望這個兒子將來能繼承王位,成為統一印度的大王,因此對他細心的照顧。王子到了七歲的時候,淨飯王又為他聘請了最有學問的老師來教他,聰明的王子一學就會,這真是讓淨飯王又高興又安慰。

  

  到了十六歲那年,王子和一位美麗的公主結婚了,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淨飯王打算在不久後將王位傳給他。王子的一生順利又幸運,令許多人羨慕極了,然而王子卻有些悶悶不樂,原來他一直住在皇宮裡,覺得好悶,於是有一天他偷偷溜出皇宮外遊玩。

  王子看到被馬鞭打得血流滿面的賊民,心裡有說不出來的難過。他不明白同是人,為什麼耍分成四個等級,為什麼有的人可以舒舒服服的過日子,有的人卻像牛馬一樣,任意遭人踐踏呢?

 回到皇宮後,王子整天悶悶不樂的,他滿腦子想的全是人世間的種種不平,人世閒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種種痛苦,怎麼樣才能擺脫這種痛苦呢?他讀許多書,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後來他發現,權力再大的國王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他決心放棄王位的繼承權,出家修道。

  王子想出家,這個消息讓淨飯王大吃一驚,為了防止他出家,淨飯王想盡了辦法阻止他。一天夜裡,王子等妻子、孩子和宮女們都睡著了,輕輕地爬了起來,悄俏來到馬房。於是王王又刻騎上馬奔出城去,他來到鄰國的森林裡,換下王子的衣服,剃掉自己的頭髮,做了一個修道者。

  淨飯王知道王子出走的消息急得要命,立刻派人出去尋找,終於在森林裡找到了王子。但是侍衛勸不了王子,只好默默地回去。王子來到一個地方,發現有許多人在修行,這些人實行的是苦修,像是吃牛糞和馬糞,或是躺在荊棘上,在大熱天裡用火烤身體,冬天則躺在冰床上……王子跟著他們修行了六年,卻沒有找到解脫的方式。

  有一天,他到河邊喝水,在河水中他看到自己的倒影,不禁嚇了一大跳。這些年來的苦修,不但沒有找到解脫的方法,反而讓自己變得又髒又瘦,「不行,我不能再這樣下去,否則我恐怕還役找到答案就已經倒下去了。」

  王子於是跳進河裡,洗去這些年來積在身上的污垢,洗完澡爬上岸後,他虛弱地再也動不了了。正巧這時候有位牧羊女走了過來,送給他一碗羊奶喝了,王子的身體和精神慢慢恢復了一些。他沿著河向東走去,來到一個叫做伽耶的地方,見到一棵高高的菩提樹,便在樹下盤膝而坐。根據傳說,經過了四十九天的苦心思考,王子終於得到了覺悟。原來人世間本來就是苦的這麼多的痛苦,都是來自於人們有太多慾望,要解脫這種痛苦,必須過著簡單與樸實的生活,而且要把希望寄託在來生……。

  王子悟得這道理後,便四處向人型宣揚,許多人相信他所說的道理,並且願意永遠跟隨他,當他的門徒,他們也不斷地向世人宣揚他領悟出來的道理,因此他的門徒愈來愈多。後人還把悉達多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把他所創立的這個教派稱為「佛教」。

  釋迦牟尼雖然在西元前四百八十年去世了,但是他所創立的佛教卻一直流傳到現在,成為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一種宗教。

-編者改寫自說給兒童的中國歷史-菩提樹下的王子,

文化圖書有限公司出版,民國八十二年

 

[首頁][簡介篇][年表][活動篇][建築篇][傳奇篇][禮佛篇][信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