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flash首頁

瞭解專題最佳捷徑 計劃簡報首頁 我們的故事 回到文字首頁
 
【張寶秀女士的演講-基隆百年風華】

 
一、演講時間:
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二、演講地點︰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503教室
三、演講緣由:由於我們跟另一組詩社的同學,對於基隆歷史演變都有些疑問待瞭解,所以特別邀請駱駝志工-張寶秀女士到我們學校來演講,我們都非常期待張女士演講的精彩內容呢!

四、內容摘要:

1.基隆古砲台簡介

  基隆港是北台灣重要門戶,自1626年以來,歷經西荷統治、清朝抵禦列強、日據時代以及國民政府時代,近四百年來,險要之地興建了許多砲台。基隆砲台數量之多、形式之多樣,都屬台灣少見,形成基隆獨特的砲台文化。
  基隆港位於台灣本島的東北角,為三面環山的天然良港,港外有和平島,自古戰略地位重要。基隆砲台數量與形式的多樣為台灣少見,因此,藉由對砲台的歷史變遷、時空背景及建築結構等介紹等,了解基隆豐富的文化資產。

 

2.各砲台歷史背景及地理環境介紹

金針擔任主持人
 金針擔任主持人
張寶秀老師風釆
 張寶秀老師風釆
大家都很專心聽
 大家都很專心聽
演講現場一景
 演講現場一景
深入探討
 深入探討
(1)白米甕砲台
《 歷史背景》
  這一帶舊稱「荷蘭城」,可能早在荷據時期就築有堡壘之類的建築。白米甕砲台,據《第三級古蹟仙洞砲台修復計劃》的研究推論,至遲在清光緒年間即已設置,中法戰爭時,被法軍攻陷。不過,日本乙未侵台之役的戰爭地圖上並未見此砲台蹤影;今天所見形貌,則日治時期改建後的結果,無論在用材或施工上,都相當堅實精良。
  白米甕砲台位於基隆港口西岸高地,與東岸的和平島互為犄角,共扼住基隆港門,形勢非常險要,可能早在三百多年前的西班牙及荷蘭佔據時期即曾置砲台,故白米甕砲台又有「荷蘭城砲台」之稱。白米甕砲台的創建年代在光緒年間,中法戰爭時,法軍曾登陸佔領它。今日所見之形貌,則為日據時期由日軍就其址改建而成。砲台呈長方形平面,一字排開面對外海,大致可區分為砲盤區,指揮所及觀測台三個部份。
  砲盤區共備有四尊砲,每個砲座直徑約十五公,為堅實的鐵水泥所築造。其後方並設有斜玻道可通往下面的貯彈庫,而指揮所及觀測台則分置於左右兩側的山丘上,視野遼闊,可俯瞰基隆港內外全景。
  白米甕砲台經過日時期的改建,設計觀念及設施配置方面是較先進的作法。且用材及施工亦頗為精良,雖歷經多年滄桑,但格局仍然保持完整,實屬難能可貴。現被列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地理形勢》
  白米甕砲台位於基隆港西邊,坐落在從海岸遽然升起、海拔近70公尺的高地。而高地兩旁的小山,恰構成砲台絕佳的天然屏障,無受側擊之虞。
  就整個基隆海防部署來說,白米甕砲台則是港口西岸第1道防禦砲壘,一旦海上有敵艦出,即可予以迎頭痛擊。它與對岸的社寮砲台共同捍護著進出基隆港的大門。在地形上,砲座依峙在兩座隆起的小山丘之間,不僅可阻擋來自側面的攻擊,兩旁高地上遼闊的視野,更為指揮所與觀測台的設置,提供了再理想不過的地點。
  另外,白米甕砲台屬於「制海砲台」,它的主要任務,是直接以強勁火力摧毀敵船於港外。因此,採一字排開的配置,無疑可發揮最大的攻擊火力,並便於統一指揮。位於左側小丘上的石砌指揮所,前半部已改建為機槍陣地,一旁並有光復後添建的碉堡。  循砲座右方陡峻的石階,拾級而上,則可到達山頂上的觀測台。
 

(2)大武崙砲台
  大武崙是扼守基隆港囗西側的重要據點,在道光二十年(西元一八四○年)的中英鴉片戰爭及光緒十年(西元一八八四年)的中法戰爭時,清廷均曾派其駐防。現今所見的大武崙砲台,正確的創建年代 不詳。但據其構造及設計特色來看,應為日據時期所改建之結果。砲台的主要射角包含基隆港囗之東北、北及西 三個方向。另外,在砲台北端,有一觀測站,作為 戰時觀察目標物之用。從這些進步的設備,可推證大武崙砲台應為較近代的軍事設施。大武崙砲台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現在雖已喪失軍事用途,卻仍保存著豐富的歷史價值,被列為台閩地區的第二級古蹟。

 

(3) 槓子寮砲台
  槓子寮砲台創建於光緒年間,是基隆市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砲台區,其位於信義區、中正區的山巒間,也就是目前的海洋大學與碧砂漁港的後方山頂,與白米甕砲台互為犄角,是早期基隆港的左右護衛,對外可扼守海港,對內可居高臨下防守。是基隆區古砲台中被發現較晚的砲台,至今仍開發中,一切都保持原始風貌。
  槓子寮砲盤區共有八尊巨砲,兩尊為一組,被安置在東區的三個砲台區內,是防八斗子方向的外海航道。兩座為一組的圓形砲座,遠看時類似眼鏡形狀的造形,是此砲台最大的特色,另兩尊大砲安置在西區的砲台內,是為防守深澳坑及八斗子方向的內陸安危。砲台區中間為厚牆的火藥庫,機槍陣地與砲盤區的傾斜輸送道,及觀測台與砲台區之間的通話孔,是古砲台中所少見;營舍與砲台區間有條圓形隧道,可兩人併肩而行,營舍、砲台區各有水井與濾水池至今仍未乾涸。另外有磚造房舍數棟,建築面積十分廣闊,其規模比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還大。
  除此,還有一條登山古道可從深澳坑方向進入砲區,根據文獻記載,外敵侵佔基隆時,一路自八斗子沿海岸入侵,一路自深澳坑入侵,由此推証槓子寮砲台,很有可能是早期清軍,為了抵制外來的侵略所建設,如能善加整修規劃保護,不僅是尋跡其悲壯史詩,也是歷史最珍貴的見證。
  在砲台山的山頂,樹上懸掛著許多捕漁用的浮標,色彩非常鮮艷搶眼,與四周的營舍、子牆、砲台成極烈的對比,當時,我感到非常地好奇與納悶,後來,詢問山下(碧砂漁港)附近居民,方知是當地漁民把曾經用過的浮標,把它懸吊在砲台山頂的樹上,其用意有二:一是祈求出海捕漁時能平安歸來,二是當黑夜來臨,漁船從外海入港時,在遠處即可看到砲台山上的浮標,隨著迎風搖曳不停地閃爍著瑩光,似乎在告知捕漁郎說:「溫暖的家已到了。」這樣特別的習俗如能配合社區營造的協助,那又是一種不同文化風格意義的呈現。

 

(4)二沙灣砲台(即基隆人熟知的海門天險)
《歷史意義》
  二沙灣砲臺建於清道光二十年庚子﹝西元一八四O年﹞,是清廷為了防止英軍入侵臺灣,在港口山崗上建造的海口防禦砲臺。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後,虎視眈眈的英國人,為了採構煤炭,開放通商口岸,積極覬覦臺灣。
  光緒十年中法戰爭,法軍攻站基隆,多數砲臺被毀,但二沙灣砲臺的城門及城牆仍然完整的保留下來。戰爭結束後,劉銘傳鑑於海口防禦緊要,乃積極籌款購,擇地築砲臺,在所修造的十座砲臺中,基隆計估兩座,並於光序十二年興工。但因地勢土鬆沙濕,所以用外洋鐵水泥層層堅築,並仿外洋圖形建造兵房,一切工程由洋人鮑恩士監工。至餘這兩座砲臺是否與二沙灣砲臺有關,則有待進一步考證。
  道光二十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英軍意圖入侵臺灣,臺灣道姚瑩以基隆港口寬深,乃根據地形,在境內正對港口之二沙灣山上,建造砲臺,設大小砲墩八座,砲臺城門上懸有「海門天險」的石刻方匾 , 並派兵駐守。翌年八月 , 英軍果然來犯 , 總兵達洪阿率兵擊沉英艦 , 俘虜多人。至廿二年,英軍屢犯屢敗,終不得逞。光緒十年 , 中法戰爭爆發 , 法軍攻佔基隆 , 二沙灣砲臺被毀,但城門、城牆仍甚完整。民國六十八年 , 基隆市政府予以規劃整修 , 此砲臺完全由國人設計建造 , 彌足珍貴。
  現存的二沙灣砲臺是一座以石造為主的隱式砲臺,砲臺內牆垣、兵房、彈藥庫都用當地出產的砂岩壘砌,入口城門為長方形,上有雉堞,中央砌成圓拱形的城門洞,洞內一段用石條舖砌成平頂形式,作為門扇開閉的空間,可惜年代已久,門扇蹤影杳然,惟有門額上陰刻的「海門天險」四字,依稀的表露著當年的血戰雄風。

3.基隆地方重要人物:
    ( 1) 許梓桑(承任職二十年的基隆區長);
    ( 2) 顏雲年、顏國年、顏欽賢(台灣三大家族之一)。
  由於此演講與詩社組員聯合舉辦,故演講中有些關於基隆地方文化或是歷史的解說。

張寶秀老師的經歷簡介
平常在基隆市西定路經營一家早餐店,空閒之餘,利用晚上及假日時間到基隆市駱駝文教志工協會進修。駱駝文教協會主要著力在基隆市古蹟鄉土文化的宣傳與解說,張老師在文教協會擔任志工多年,假日也會到基隆各砲台解說,對於整個基隆市鄉土教育功不可沒,尤其這次來本校解說基隆市的砲台,為了整理資料熬夜數日,真是感謝張老師對於基隆市鄉土的貢獻。張老師的名言:身為基隆人,不可不知基隆事啊!
 
本網站由基隆市安樂高中曠宇天開隊製作,建議請以IE6.0,螢幕解析度1024*768觀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