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訊]

[計劃總覽]

[計劃要素]

[貢獻度]

 

◎ 我們參加的網界博覽會類別是 :第七類/地方環境議題

◎ 我們的地方社區說明:

過江村舊名「過港仔」,是下淡水溪中游的良港,流經過江村的隘寮溪從前因為有眾多支流,常因颱風河水暴漲氾濫造成沿岸的
村落受到危害,後來在民國16年至27 年間日本政府蓋了下淡水溪隘寮堤防,且將隘寮溪整治改道,河水又漸漸地減少,河運風韻便從
此不再。

◎ 專題研究計劃概要: 

昔日的河港成為今日的排水道,堤防工程由日治時期的土堤至民國85年水利處第七河川局重新整治河川,堤外坡採用土堤,長年
採用植生自然衍替未加以管理,原來人工栽種的花草也年久失去管理,雜草的高度遠高於樹木,甚至有些堤防段被居民佔墾種植果樹
、蔬菜或小米等作物。後來在阿里港文化協會 率先發起認養 1,300 公尺河堤,每段有不同的植栽特色,我們所要研究的就是河堤興建
的歷史背景、改造的過程,並探究地方士紳幹部及文史工作者對整治歷程的心得,藉此讓大家重視這最早發跡的河堤文化。

◎ 我們的網路環境

里港國小校內有二間電腦教室,各有三十餘部電腦,除了平時上資訊課程之外,各領域老師也會依據課程所需作資訊融入的活動
。各處室及每個班級也都配置一至多部電腦作行政級務處理之用,這些電腦透過中華電信光纖網路連接屏東縣縣網中心,頻寬達10mb
。平日伙伴們都透過學校網路查詢所需資料及電子郵件、線上討論,回家之後,每位成員家中有的使用ADSL,有的使用數據機撥接連上學校的FTP伺服器,來存放採訪、報告及搜集之資料,即時掌握工作進度。

 

◎我們克服的難題:

一、文史紀錄:

早期對里港河堤的紀錄非常少,畢竟它並不像廟宇或博物館那樣具有多樣的建築特色,所以舊照片和文字記載難以搜集,幸好在我們採訪的過程中得到相當大的幫助,像幾張河堤日據時代和未整治前的照片得來不易,也印證了一句話-「用照片來寫日記」;另外圖書館和網路也是我們查找資料最得力的助手。

二、工作經驗:

對所有參與的伙伴而言都是第一次經驗,所以像是成員時間的調配、採訪的技巧和逐字稿整理、以及拍攝工具使用及網頁後製等等對我們都是一大考驗,但也就是在邊遇到問題邊解決的情況下,成員隨時都保持新鮮感,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三、生態研究:

在剛開始草擬研究內容時,一直想把河堤的生態做詳實的介紹,但只是介紹河堤動植物不僅和專業生物網站重疊性高,也無法突顯他們特殊的地方。在這方面我們尋求河堤公園促進會的協助,他們曾舉辦各類生態教育活動,從他們提供的資訊彙整出河堤週邊較特別的生態樣貌。

◎心得箴言

經過這三、四個月來辛苦卻有趣的研究之後,我們了解了里港河堤的歷史沿革:從無到有,從荒蕪到綠蔭扶疏,從無人探訪到天天有民眾到此運動休閒,這樣的過程充滿了很多人的付出。因為河流會氾濫,所以建了河堤;因為雨大,河堤會潰堤,所以整治河道;因為河堤邊充滿了許多人童年美好的回憶,所以這些人帶頭河堤的綠美化活動 … 在採訪與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充滿了這樣無數的小故事,一再一再的感動著我們小小的心靈!我們深刻地體會到里港在地人對鄉土的關懷、對鄉里的回饋。試想:能將原本垃圾成山的荒蕪之地改造成如今綠蔭扶疏、芳草綿綿的後花園,這要有多少的耐心、精力與對鄉土的這一份愛心才能完成。這樣的一個整治河堤的過程,對我們來說,無疑是現代的愚公移山的翻版。

我們這幾個月的採訪研究,並無法將所有人對里港河堤的付出以此網頁的方式報導的淋漓盡致。但是,我們最終希望不再有人對這得來不易的寶藏任意破壞,並有更多人愛惜自己的家鄉。

進入網頁

power by sm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