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魚塭養殖烏魚,大約從民國六十年代開始,民國六十九年時高雄縣邱文雄先生開始進行孕卵烏魚養殖,但當時技術不純熟,遭遇到不少困難。一直到民國七十六年,當時正逢海烏捕獲量減少,邱先生將他養大成熟的烏魚運往高雄縣興達港魚市場,現場解剖取出烏魚子,造成轟動,也帶動了台灣養殖烏魚的興趣。
養殖烏魚所需的魚苗,過去主要是捕撈海中天然苗種,而捕撈天然苗種是當烏魚苗從產卵場迴游至河口淡水區域時,用網具撈起(用三角的櫓網(如
左圖
)在岸邊撈捕小魚苗),台灣天然魚苗之分布以基隆至福隆間、淡水至新竹間、苗栗沿岸、嘉義至台南北門間之水域較多。現在已逐漸改以人工繁殖魚苗來供應,以補充天然魚苗之不足,及改善捕撈天然魚苗時撈起種類太多混淆不清之困擾。
漁塭養殖的烏魚,一般都是二齡魚,雖然可以收成,但是其卵巢發育及品質,與三齡魚比較起來確有不如,所以養殖期間以三年以上者為佳。台灣的烏魚養殖漁友,針對初期養殖的魚卵油脂高之缺失,研製成特別的飼料,在烏魚收成的前三個月,改投不含油脂高纖飼料,在收成前
10-15
天停止投飼,讓烏魚在池中自行覓動,結果烏魚卵含油脂量降低,所製成的烏魚子品質也相對提高。烏魚單種養殖,除了一般養殖的魚池整理、清池、消毒、曝曬以外,在放魚苗以前可以先培養底藻為天然飼料,魚苗長至
5
、
6
吋以後改投粒狀飼料,一年以後應換池飼養,以避免池底之底質惡化,在換池同時可以淘汰體型小的雄魚。單養母烏魚之利潤高,收益較好。漁塭養殖的烏魚,二年約可成長為
1.5-2
公斤,冬季卵巢成熟,以囊網或刺網收捕,迅速運往處理場,剖腹取卵。烏魚單養,放養密度不高,一般每公頃約
1
萬尾。收成的烏魚可以分成烏魚體、烏魚子、烏魚膘及烏魚肫等四部分出售。其中烏魚子為主要銷售收益,而每年天然烏魚的捕獲量,影響烏魚子的價格,也影響漁民收益。另外,魚塭中烏魚雌雄比例,也與漁民之收益息息相關。國立海洋大學進行烏魚變性的研究,以飼料中添加賀爾蒙方式,將公烏魚轉變為母烏魚,初步已經可以得到
95%
以上的母烏魚,未來對於孕卵烏魚養殖有莫大的助益。
台灣魚塭養殖烏魚之分布
:集約式養殖業以嘉義、台南、高雄三縣市為主要地區;雲林、彰化二縣則以在文蛤池中混養烏魚者居大多數,另外在宜蘭縣也有部分養殖業者從事烏魚養殖。目前台灣烏魚養殖面積約有
700
公頃,其中約
300
公頃為單種養殖烏魚,
400
公頃為混養,合計年產量約
2,000
公噸,其數量已經超過捕撈的海烏。
參考資料
:
1.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資料
2.
中國農業出版社
海水增養殖技術問答
3.茄萣漁業發展史作者吳陽清提供資料
4.淘金客全體隊員討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