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篇

神入歷史教學計畫寫作背景資料小菸農的習作教學心得分享

神入歷史教學計畫

■教學活動現場(12.21)

 

 

 

■教學引導人徐向良老師(12.21)

 

 

 

 

■教學活動現場(12.21)

 

 

 

 

■書信寫作引導人吳振豪老師(12.21)

一、 教學提示:本活動為網界博覽會下的延伸教材,目的讓學童進入日據時期明里村的常民生活狀況,進行歷史神入。

二、 教學資源:1.訪談成果;2.文獻資料;3.明里村的舊相片

三、 教學對象:小菸農全體成員

四、 情境資料:教師提供(亦可讓學生搜尋相關文字說明或圖片)

五、 實施時間:93年12月下旬

六、 教學步驟:
 1. 在之前的探尋活動中,小菸農們已對明里村菸業文化的發展演變有所認識。
 2. 教師撰寫歷史神入學習單:相關資料的摘錄與轉寫。
 3. 說明「歷史神入法」練習的目的。
 4. 擬定書寫重點,針對書寫重點準備講述內容,並蒐集部分原始史料製成白話譯文,使學生閱讀後作有意義之神入而非幻想。
 5. 引導學生於閱讀後以「歷史書信」的方式來填寫學習單。Top↑

七、 教師引導及背景講述:
  明里村位於花蓮縣富里鄉,背倚中央山脈,面向花東縱谷,是崙天溪沖積扇頂右側凹谷內的一個小聚落,除了生產聞名全國的「富麗米」外,還利用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種菸草。菸草不但促進了地方的繁榮與興盛,更是明里村聚落之所以形成的主因。
明里村是一個由閩、客、平埔(西拉雅族)三大族群所組成的移民型聚落,由於長時間的混居與通婚,彼此間的語言都能互通,因此並沒有族群對立的問題產生,反而產生出菸葉採收時「換工」的互助合作現象。
  在極盛時期,明里村家家有菸田、戶戶有菸仔間,不分男女老幼都投入菸草的相關產業中,即便是在菸酒公賣局改制、洋菸大量進口的今天,仍可見到菸田中老菸農們辛勤施肥灌溉的身影。稱明里村是一個菸業小村,一點也不為過。Top↑

八、 引導寫作:
 1. 書寫說明:
  在歷經四次訪談活動後,相信各位對於日據時代明里村的常民生活已經有初步的了解,以下這份作業是有關神入歷史的練習,所謂神入就是要儘量進入先民的心中,體會他們的感受,理解他們看事情、想問題的方式。而理解先民的想法與生活,是需要運用到你的想像力唷!但是想像並不是憑空幻想,也不是單純從現代人的觀點、知識或想法去設想古人,而是需要依據我們所掌握的資料,在不偏離歷史事件的描述下進行寫作。當然,除了後面所附的資料外,你也可以再找找其他書中可靠的資料或記載,只是不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去做找資料或是抄錄的工作。
 2. 寫作重點提示:
  請先想像自己是昭和19年(民國33年)間住在明里村的菸農,年齡、性別請自行決定,你剛接受日本人橫川先生的招募,舉家從富源搬到明里村,現在打算寫一封信給住在富源的朋友,說明你的生活近況及工作情形,順便向他報平安。
關於這封書信,建議同學可以從下面幾個方向著手:
 1. 明里村的位置、交通與氣候。
 2. 居住的房屋、菸樓的建築與居住生活情形(飲食、衣著、娛樂活動)。
 3. 種植菸草、灌溉、施肥、採收菸葉等工作情形。
 4. 其他。
  現在就讓我們搭乘時光機回到過去,盡情想像自己就是那位到明里村開墾的菸農,寫作時最好能對個別的時間、場景作發揮,相信這封信將會更加寫實而深刻,除了下面所提供的資料外,提醒你也別忘了翻一翻手邊的三本《明里菸仔間》,並回想老師上課的補充說明,相信也會有不小的助益。
  祝你寫作順利!Top↑

寫作背景資料

資料一:
  花蓮地區菸葉推廣種植始於日據明治37年(1904),次年就開始實施菸草專賣制度並調查選定菸草栽培區,並調查選定菸草栽培區,當時本鄉的東里、萬寧、明里三村就被選為栽培區,但是實際種植則晚至昭和14年(1939),當時有日籍人士橫川長太向官方承租明里官有原野地20甲,再向當地居民契作20甲地開始種植,初期設置了12幢菸樓,昭和16年時又增建了8幢菸樓。
  ──張振岳等,《富里鄉影像志》(花蓮:花蓮縣富里鄉公所,2002),頁297。

資料二:
  種植時由橫川長太的會社提供菸種、肥料及栽培技術,明里地區的產菸事業由橫川長太的長子橫川長一郎負責掌理,光復初期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接管日人會社的產菸事業區時,橫川長一郎還受聘為菸葉指導員兩年才離去。
  ──張振岳等,《富里鄉影像志》(花蓮:花蓮縣富里鄉公所,2002),頁297。

資料三:
  ……初期種菸面積約十甲,其後又從花蓮中、北部地區招募當時已在菸區從事菸田工作,並有黃色種菸草栽培經驗及烘製技術的漢籍雇工,約七、八戶人集體移民至明里村種菸,其中募自吉野村者有邱雙喜、藍有泉等戶,募自鳳林地區(坪林)者有唐※堂、李文龍等戶,募自富源地區者有廖添德、徐雙水等戶。
  ──《富里鄉志》未刊稿。

資料四:
  所募移民遷入明里後,由橫川氏每戶配與菸田一至一.五或二甲地不等,及大阪式菸樓一幢,並貸與每月三千日圓之耕作資金及生活費,還代菸農購買菸葉栽培所需材料、農具,如肥料(多為有機肥)、農藥(硫磺劑之類的除蟲藥)與較大型之農具,如澆灌用水箱、運輸用牛車等。菸農所貸資金或由雇主代購之材料款項,於菸葉採收繳交後再由雇主(橫川氏)就每戶所得款中扣除。
  ──《富里鄉志》未刊稿。

資料五:
  當時黃色種菸草依政策規定只許日本移民種植,故日治時期明里村的菸草生產事業,實際上是由橫川長太氏的會社具名向專賣局申請栽培許可,並僱請菸草栽培技術員駐廠指導菸農栽培與烘乾之技術,及精通日語之漢籍人士擔任通議及助理。橫川氏在明里村所經營的菸場係由橫川家族的長子橫川長一郎駐場,負責實務管理工作,當時的菸葉移民也只是會社僱來栽培菸草的僱工,所以每期繳菸所得款項由橫川會社先抽取三成,再扣除先前預貸的生產資金及代購物料費後,餘額才是菸農實際所得。
  ──《富里鄉志》未刊稿。

資料六:
  菸農有時還須分攤其他「因公支出」項目,如專賣局人員到庄按戶判等、過磅、收購菸草時,招待官員膳宿等消費由各菸農分攤支付,其他如道路、水利之維修也要分攤勞務、經費。日治時期本鄉的台籍菸農雖限於日本專賣制度無法獨立種植菸草,並受制於日本會社的重重剝削,但菸業移民仍屬有利可圖,股菸草產業歷年均呈穩定成長。
  ──《富里鄉志》未刊稿。

資料七:
  日治時期所建菸樓係以土、木、竹混合建成,以木作為承重的柱樑,牆以竹篾編成片狀後,再敷以黃土與穀糠、稻桿混合的泥漿,稱為「編竹坋土牆」,頂則以鍍鋅之鉛皮浪板或日式陶瓦、水泥瓦覆之。
  ──《富里鄉志》未刊稿。

資料八:
  菸仔間施工前要先挖灶坑,並打上水泥的地基,露出地面約30公分,其他除了柱子是水泥的外,幾乎都是木竹結構的,牆面是竹仔條編成的,再用牛屎、稻殼糊在表面。裡面的橫樑與菸架都是木頭的,屋頂有的是水泥瓦,有的則是油布再塗上瀝青而成的。後期所蓋的菸仔間就大多是水泥建築了。
  ──杜金模顧問訪談記錄稿。

資料九:
  種菸是很辛苦的,說什麼樂趣倒是沒有啦!因為種菸需要很多人手幫忙,加上過程繁多,所以感覺沒有什麼樂趣!不過在烤菸時偶爾會烤些蕃薯、甘蔗來吃,或是在串菸、綁菸或是分等時,大家就會一邊工作一邊說笑,這是種菸過程中比較輕鬆的啦!
  ──藍松霖阿公訪談記錄稿。

資料十:
  我14歲的時候全家搬到鳳林,住在二村,替日本人種菸(當菸工),跟菸有關的工作幾乎都有做過。21歲的時候,因為鳳林淹大水的關係,日本人招募我們大約七、八戶人家到明里村來開墾。當時他們在明里村先蓋了一些草寮和菸仔間,讓我們可以居住和工作,他們再從收購的菸價中抽取利潤。不過當時一(台)斤菸可以換五(台)斤的米,比種田的收入好很多。
  ──藍澤東阿公訪談記錄稿。

資料十一:
  中國時代(光復後)是種台菸,日本時代有種過O-No-No-Go和Ha-Ma-Ki,O-No-No-Go的葉子寬寬圓圓的,像芋頭的葉子,Ha-Ma-Ki的葉子比較細長。O-No-No-Go收成後可以用日頭晒乾,Ha-Ma-Ki之後的品種就要用烘乾的了。
  ──藍澤東阿公訪談記錄稿。

資料十二:
  清、日時代甚至民國60年代以前,牛車是鄉裡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鄉裡所用的牛車有兩種:一種事只有兩輪的牛車,……另一種是前小後大四個輪子的牛車。
  ──張振岳等,《富里鄉影像志》(花蓮:花蓮縣富里鄉公所,2002),頁101。

資料十三:
  透過鐵路的運輸終於將僻處在後山最深處的富里與花蓮、台東連結上了,更將移民進入本鄉的腳步加快許多,從昭和元年以後的20年間富里湧入了千餘戶的西部移民,這個移民潮與鐵路的開通有著直接的關連。
  ──張振岳等,《富里鄉影像志》(花蓮:花蓮縣富里鄉公所,2002),頁91。

資料十四:
  民國50年代以前的鄉道大多沿著秀姑巒溪床行走,路面都是最原始的石子路,遇水要過溪就搭建竹子橋、浮板橋、石壟(卵石)橋及木橋等。──張振岳等,《富里鄉影像志》(花蓮:花蓮縣富里鄉公所,2002),頁91。

資料十五:
  戲院是光復後才發展成形的娛樂事業,日據以前台灣農村除了在傳統年節的廟會慶典中演酬神戲外,勤勞的鄉間農民幾乎一年四季都在田野中忙忙碌碌,廟會酬神作戲一年也難得碰上幾次,鄉裡40歲以上的人大概都有盛裝看戲的經驗。
  ──張振岳等,《富里鄉影像志》(花蓮:花蓮縣富里鄉公所,2002),頁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