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_next.gif 關於六堆     

六堆的故事

 

什麼是六堆?

    六堆沿革

        清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發生朱一貴之亂,為了保家衛土,抵禦外侮,高屏地區客家先民集合於內埔媽祖廟,成立六隊鄉團;這六支義勇團隊統稱為「六營」。亂事平定後,六營鄉勇解散,並為了有別於軍「隊」,遂諧音改稱「六堆」,「堆」亦有聚落的意義。因此,將各營所在地改稱為「六堆」,這一次的團結衛鄉,凱旋而歸。由於平亂有功,獲清廷救建忠義亭,以後即成了以忠義亭(祠)為精神堡壘的高屏兩縣客家村庄的總稱。目前六堆鄉鎮橫跨高雄、屏東兩縣,在清朝時代皆隸屬鳳山縣,日據時期也同屬阿猴廳或高雄州,光復後除了美濃改隸高雄縣外,餘則隸屬屏東縣,所以六堆鄉土非行政區域,而是同一族系而語言、風俗、習慣相同,福禍與共、團結合作,敦親睦族的前提下所產生的精神認同感,是一種血濃於水、唇齒相依的象徵性稱呼。
  「六堆」分為中、左、右、前、先鋒、後諸堆,分別代表著:

中堆﹝竹田鄉﹞。
左堆﹝佳冬、新埤﹞。
右堆﹝美濃、高樹﹞。
前堆﹝麟洛、長治﹞。
先鋒隊﹝萬巒﹞。
後堆﹝內埔鄉﹞。

六堆的精神

    西勢忠義祠

      六堆忠義精神:

            清朝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亂事平定後,康熙皇帝為感謝客家先民幫助平亂,特敕建「忠義亭」於西勢,奉祀六堆先烈英靈,自此,成為六堆的精神堡壘,清朝光緒廿一年間,台灣割讓予日本,六堆客家士紳曾在此集會誓師抗日捍衛鄉土。目前現有的規模是民國四十四年所重修,現階段仍為高屏六堆的精神堡壘,每年春秋兩季均定期舉行祭典。因此,六堆精神即為「忠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