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璞 宮~

太璞宮簡介

太璞宮小故事

<太 璞 宮 簡介>

         太璞宮原來是稱太「僕」宮,於民國二年歲次癸未年四月由地方士紳興建,崇祀五聖恩主(分別有五位神明)。宮殿坐南朝北,前面就是大屯及觀音兩山,並環繞北海,風水良好。據受訪的師父說,他接任住持時的太璞宮,四面環水,風景優美,連船都可以駛進來呢!

   

  以「宮」為名的廟宇多為道教建築(像保安宮、天后宮等,而以佛教為主神的大多是寺,像龍山寺等),但太璞宮除了奉祀呂洞賓外,也祭拜「釋加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等三寶佛。住持心會法師表示,民國六年,當時太璞宮住持本圓法師推薦林本源五姨太於太璞宮後院興建慈雲院,民國十一年落成,民國十六年,大東亞戰爭爆發,戰爭過後慈雲院乏人管理,因此荒廢、傾圮,民國二十年便由太璞宮接管,這也是為什麼道教的呂仙師會和佛教的阿彌陀佛一起供奉在同一間廟的原因了!

       對了!至於太「僕」為什麼要改為太「璞」呢?因為當時的廟方覺得「僕」有僕人之意,所以在六十一年廟方顧問曹容修建時,將其易名為太「璞」宮,其意思是真實以及反璞歸真之意。

        前殿於民國二年建造,而後殿則是在民國五年造的;因為台灣溼氣很重,木造的廟容易損毀,所以到民國四十三年又重修一次。太璞宮的廟門保有民國二年初建時的風貌,屋脊上的福祿壽剪黏、斑駁的門神宮女彩繪意味著這是一座道教廟宇,但牆緣的字造型卻又是佛教的標誌。而其後殿建築,採拱形門窗造型,並以水泥柱為主,而非一般廟宇的石柱或木柱,據考察,此乃日據時代極為流行的巴洛克式風格。如此的中西合併,就廟宇來講或許有些突兀,但卻多了幾分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