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巫醫與民俗療法 漢醫與漢藥方 教會與現代西方醫學 日據時代的西醫

 

        
        1868年日本推行「明治維新」,引進西方先進文化,包含西方醫療觀念和制度。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把現代化的醫療衛生制度帶進台灣。官方方面,除了打狗港的「海港檢疫所」以外,在1896年設有「鳳山醫院」,1914年在今高雄市鼓山區山下里東西二巷11號開設「打狗醫院」(後來改稱「高雄病院」),是南台灣重要的醫療機構。其次,日據初期,為了因應醫師不足的問題,實施「公醫制度」。在日本招募醫師,加以三個月台灣語言、風俗民情、治療熱帶疾病的訓練,分配到各地從事基層醫療。另外,開設治療傳染病的「平安醫院」,治療肺結核的「結核療養所」,醫療精神病患的「高雄保養院」等。

◎1914年設立於山下町(今登山路
附近)的打狗醫院(資料來源:
串門文化出版《看見老高雄》)

 ◎1920年代的鹽埕埔銀座(今七賢路、大公路、五福四路間)商店林立,附近有莊媽江開設的「平和醫院」,李炳森開設的「博愛醫院」(資料來源:串門文化出版《看見老高雄》)

◎1924年設立的「佛教慈愛院」
(今建國四路上)(資料來源:
串門文化出版《看見老高雄》)

        私人診所方面,初期為日人醫師獨占,而且都集中在「哈瑪星」一帶。1940年在高雄開業的私人診所達到20人,但仍然以日本人居多。1920年,莊媽江到鹽埕開業後,高雄才陸續有台灣人的西醫和西醫院。此時,出現 台灣士紳集資創設的醫療救濟團體,如1922年創設的「高雄慈惠院」,1924年的「佛教慈愛院」,以及高雄紅十字會創辦的「高雄診療所」。日據50年期間,高雄醫療體系從以中醫師為主的傳統醫療型態,轉變為具有數十名受過現代醫療訓練的醫師為主體的結構,醫學知識增進了,診療能力也大為強化。期間,日籍醫師和莊媽江等台籍西醫的貢獻最大。台灣光復初期,以民國35年為限,全高雄市私立醫院診所開業登記的醫師共有30位,其中光是鹽埕地區就有16名,佔了一半以上,說明鹽埕莊是日據時期高雄醫療事業最發達的地區,莊媽江的率先開業,有其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