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司馬按工務所剛完工的影像 (照片來源: 台電公司) |
過坑(今仁愛鄉中正村)的電車站一景 (照片來源: 台電公司) |
|||||||||||||||||||||||
因電車而繁華一時的大林村
電車道的總站設在公林(今魚池鄉大林村),就在九族文化村前面的村落中,當時因為在此設立了變電廠房及電車系統,霎時間人口大增,工寮林立,最後聚集成市,所以日據時代的公林被人稱為「電町」,一說是以前只有附近一帶有電,所以「電町」的意思是「電力的街道」;又一說是因為當時晚上全魚池鄉只有公林一帶有電燈的亮光,故人們直接以「電町」來稱呼這裡。 電車的總數約有五、六十組,一組有一個電車頭和四節台車,配一位司機,從早上8點發車到傍晚5點半,每台電車來來回回至少數十趟呢!至於電車的調頭,採用迴車方式,長方形的迴車道上,車頭放下台車,繞到後段重新銜接,再反方向而去。 在工程最繁忙的時候,附近還有好幾家的酒家、茶室,當時的彰化銀行魚池埔里地區的總行也在這裡,位於埔里的還是分行呢! |
||||||||||||||||||||||||
電車總站附近的司馬按全景的今昔比 在現在的香姑寮及檳榔園中,日據時代曾經有過熱鬧一時的景象呢! (照片來源:圖左 台電公司 圖右 蔡鴻銘攝) |
||||||||||||||||||||||||
分為東、西、北段的電車道系統
當初要興建這條電車道是因為要將隧道工程中所挖出的土石送至頭社和水社的壩體工程,一方面也可以運輸器材和材料,將材料運往武界引水道的施工處,另一方面也要到魚池的鹿篙取得沙石送至隧道施工處及壩隄施工處,以利工程進行。根據水沙連小隊的調查及整理,電車系統可以分成東、西、北共三段。 電車東段:從總站出發後,陸續經過司馬按、大林聚落後,由長寮頭銜接木屐欄坑頭(今向天圳前)後,然後繞到內加道(共和村)、過坑(仁愛鄉中正村),抵達東埔(埔里麒麟里),這段鐵路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將材料補給及隧道退土,皆另行舖設一小段支線到隧道口附近,方便運輸。 電車北段:電力會社為運輸紅磚,還另由總站加開一條支線,沿著司馬按西側的巡林路,經大厝底到下城後,繞過魚池國小(現為菜市場),直抵新城村鹿篙對岸的巷頭地區(今三育基督學院)運送磚頭;並以電車搭配流籠的方式延伸到浦尾溪床街駁砂石。 電車西段:電車由總站出發後向西沿著山腳,經過金天堂後方,鑿斷番子田山與頭前山的鞍部,進入有水坑,在今天九龍口(台21線到日月潭的三叉路口)附近接觸到日月潭,再沿著潭面接貓蘭山下到北旦(今水社碼頭一帶)。 |
||||||||||||||||||||||||
電車道東段的東埔站一景 送往武界的物資在此要換流籠,翻山越嶺 才能送到武界 (照片來源: 台電公司) |
索道流籠系統 在坡度大到無法興建電車道的地方,像"空中纜車"的流籠是輸送物資的好方法。電車道的東西兩側都有這樣的索道流籠系統。 (照片來源: 台電公司) |
|||||||||||||||||||||||
車道依舊在的電車道遺跡
根據水沙連小隊訪談住在大林村,已經70多歲王伯伯,這條電車道到台灣光復初期還有在使用,後來才慢慢荒廢。雖然鐵軌、枕木被居民取用,但是電車道的軌跡在許多地方還清晰可辨,在水社壩附近的水底,還可以看到幾段電車道的鐵軌呢! 下面的單元中,水沙連小隊會帶大家發現珍貴的電車遺跡喔∼
|
||||||||||||||||||||||||
甘泉橋頭邊的電車道遺跡 除了老人家的證明外,中間坡度平緩的道路 痕跡,和右側略高起的坡坎都是證明。雖然 種了檳榔,但路跡還是很清楚。 |
電車總站旁 的磅子寮(台語的火藥庫) 電車總站所有的建築都已經走入歷史,但這一個放置炸引水隧道炸藥的小建築物,或許因為太堅固了,至今還存在。它長、寬約1.8公尺,壁厚約20公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