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ght.gif

歷歷如繪  香腐香城  文化慶典  聞香而來  明媚風光  製作團隊  回首頁

 

德興居 德鄰居 永安居 興順居 福安居 潤德居 黃氏古厝 集順廟

           深坑現存古厝約有數十棟,多為黃氏宗族所建,較著名的有永安居、黃氏祖厝、福安居、德鄰居、潤德居、黃氏古厝…等。其中永安居在屋主大力奔走下,現已被列為三級古蹟。

  深坑古厝依建材不同,分為四種型式:石厝、土厝、土埆厝、紅磚大厝:前三種古厝因建材不易保存,故現存古厝多為磚建厝。

  紅磚大厝下部以砂岩鑿成石條堆疊做為基石,上半部則用紅色薄磚砌成中空半形的「斗子牆」,中間填入土埆,牆壁的厚度在三十公分以上,加上厚重的門閂,入口以石條鋪地,防止匪徒挖開地面鑽入,如永安居,興順居。

  深坑古厝的整體外型,多以三合院為主,屬於「火庫起」的建築構造。「火庫起」是指屋身正面頂部逐層向外出挑,以支承屋檐之屋身。屋身以紅磚為主要建材,以利防禦及防火,正身成三間或五間起,左右有護龍伸出,形成三合院,若人丁旺時,還可再向左右建外護龍(如福安居、德鄰居)。整個三合院中,以正廳的屋頂最高,向兩側及左右護龍逐厝下降,因正廳通常供奉祖先牌位,為全家族的精神中心,象徵長幼有序的倫理觀念。

  古厝最美的地方在於屋頂的表現,屋頂上最高水平線的屋脊稱為「正脊」,有大脊及小脊之分:「大脊」,指上有縷空花磚、貼彩色磁磚或交趾燒圖樣者,多用於正身(如永安居、興順屋 );「小脊」,則是實心方形,單純無華著,多用於護龍或一般較普通的古厝。正脊的左右端為「曲脊」,曲脊有三種表現型式,燕尾、馬背、瓦鎮,而深坑現存古厝又以前兩者居多,在此稍做說明:

一、

燕尾:是正脊的左右側曲線向上揚起,尾端分叉為二支如燕子尾巴,通常代表主人具有官品或顯赫社會地位,如永安居、興順居。

二、

馬背:曲脊部份呈現馬背狀,工匠師傅會依風水需求或個人喜好而狀馬背的造型加以變化成「金形圓、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銳、土形方」五種形式。

  深坑古厝還有一特別之處,即有錢宅第常具有防禦土匪或原住民侵擾的設施,早期先民散居丘陵或平原邊緣,為防範盜匪打劫,常在牆面挖槍孔(外細內寬的三角柱體),如永安居;或是建二層樓瞭望避難的統櫃(槍樓)上層牆厚窗小,四周牆上設有槍孔,聯合各槍眼的弧形射程範圍,可使石厝的四周形成一片火網,阻擋盜匪侵入,如黃氏古厝、福安居。

 

 

 

 

 

 

 

 

 

 

 

 

 

德興居

位居老街中段,是深坑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乃是深坑名人黃德隆所建,共有三進。

 

              早期的老街兩旁都是屋頂敷蓋茅草的草厝,

在某一次的遊街慶典上,因燃放火炮,引發大火將整街房厝延燒一空。

後來重建時大部分蓋成瓦房,牆壁以土埆磚疊成,地板則鋪水石,

即一般所稱「土埆厝」。

大正四年﹝1915年﹞,日人實施「街道改正計畫」,

    將深坑街拓寬三倍,兩側街屋也改建成有亭仔腳的立面街屋。

                    這些街屋與迪化街、三峽民權街屋的型式類似,屬於「閩南式」建築。

回到選項

 

 

 

 

 

 

 

 

 

 

 

 

 

 

 

 

 

 

 

德鄰居

 鄰居為當年台灣北部名抗日義軍的首領陳秋菊〈一八五五至一九二二〉於日據時代所興建。陳秋菊本務農煉樟,但為對抗山區土匪而招收子弟兵練武強身。陳秋菊三十歲那年法軍侵台,清廷於台灣北部招軍買馬,陳秋菊一行人於是投靠朝廷;而陳秋菊對於北部山區瞭若指掌,而在山區中將法軍殲滅首獲大功。

※抗日義軍領袖「陳秋菊」
 當年日軍由澳底登陸接收台灣時,遭受陳秋菊所率領之義勇軍頑強抵抗。陳秋菊當時的軍隊在文山區一帶流竄,易守難攻的地形為日本人帶來極大困擾。日本人為了對付陳秋菊還開了一條陸軍大路運送大炮至深坑、石碇一帶,當時的主將為日本的戰神「乃木」將軍,但因輕敵之故而黯然回國。陳秋菊不但學識不高,但因經驗豐富而嫻熟兵法,同時懂得利用山勢作戰,日本人不得不承認台灣確實有大將而改變對台作戰方針,改以「撫民政策」不准日人欺負台灣人,若是違法一率拘捕判刑,並在各村落佈下眼線加強親民策略,漸漸地台灣人反而將陳秋菊一行人視為土匪產生反感。日本人此對陳秋菊放話希望能進行談判,並提議將台灣北部的煉樟權、北宜公路的開墾權完全轉讓陳秋菊,但條件是陳秋菊一行人必須繳械投降,但陳秋菊拒絕,最後達成協議是陳秋菊必須永遠留在山區開路。陳秋菊保留了官位及田產並在晚年回到深坑,買了許多田地蓋了許多古厝,留給後世毀譽參半的評價。

  德鄰居為一棟三開間火庫起的三合院,左側有兩排護龍,正面建法以石條及薄磚所砌之斗子牆為主,門柱窗櫺則是由整條石材鑿雕完成,門前埕鋪面為水平橫鋪的石板條,屋頂正脊雅緻樸素,曲脊則呈金形馬背。德鄰居最具特色之處在於,小門樓在正廳前方,左右以圍牆相連至左右護龍的屋角,使其前埕為一小巧但封閉的方形空間。德鄰居外前方亦曾有一半月形水池,與麻竹寮一號黃氏古厝前的水池有異曲同工之妙。

回到選項

 

 

 

 

 

 

 

 

 

永安居

永安居位在深坑萬順寮1號。大約在民國元年由二房黃守禮的四個兒子共同合建,於民國四年完工。原先建永安居的正身、左右內護龍、左外護龍,內圍牆及入門口樓等部分,為求子孫「永久平安居住」之意,取名「永安居」。

永安居的建築相當吸引人。當年的大木作師傅是唐山金城司派下的名匠。木料多福州杉,石材則採自永安居對面山上的砂岩,用「木馬」運至黃宅進行細部的雕刻。永安居使用大量的磚及石材,正面的紅磚色澤與石材使用樸實,益發使得這座古宅格外華麗而引人入勝。後來,又加建右護龍、豬寮、廁所及外圍牆。

  大約在民國20年,因黃則堯取媳,再增建一座二層樓仔。此樓亦具有鎗樓的功用。如此,構成現今永安居的建築規模。

  永安居建築主要特色之一是展現於主屋正面的磚飾、石雕及剪黏,除了正廳的入口上方書有「永安居」的泥塑剪黏匾額外,左右石窗或水車堵等處,書有「禪賢讓位」、「周文王請姜子牙」、「大舜象耕」、「瑞雲」、「樹衍」、「瓜綿」等精美的泥塑、剪黏,而正廳及左右護龍正面的門板也有非常漂亮的彩繪,顯現黃氏家族耕讀傳家的意涵。屋脊上的剪黏裝飾也是永安居吸引人之處,主要以龍、鳳、花、草、鳥為主題,手法精緻優美。正廳大門的石臼更雕有人物之石刻,左為「唐夫人事親哺乳」、右為「背米養母的子路」,人人自幼出入其間,耳濡目染,自懂孝道。

此外,在每個窗戶上方,皆置有一往外突出約20公分的磚塊,在上面鑿一個圓洞,以三塊方磚為一組,稱為「兔仔耳」,它的作用是用來掛竹簾遮陽與防止雨水淋入窗內,非常別緻。

  防禦設施更是永安居的另一大特色。深坑因為處台北盆地邊陲地帶,自古以來治安不好而多盜賊,因此,為求安全,宅第都有完善的防禦設施。竹林、圍牆、銃樓、銃眼等就是,此居大大小小銃眼共33個之多。銃眼的位置分為高、低兩層,其造型類似漏斗,內寬而外窄,低層距地面約七、八十公分,人可跪在地板上架槍發射,朝外的一面,都刻意位在磚縫、石雕刻圖案或磚石窗孔中,不易察覺,以求隱蔽,而收制敵之功效。高層銃眼則以制高點為主,銃樓更具威力。永安居整座宅第共有大小33個銃眼,分置於房子的前後左右的牆身上,行成一綿密的火網,甚至於在宅內的隔間牆上也設有銃眼,以防盜賊攻入第一道防線後,做最內部的抵禦。

這種銃樓、銃眼的設計,是清代安溪縣人在新店、景美溪沿岸一帶建立聚落宅第時必備的防禦設施,非常值得大家欣賞和研究。

  「火庫起」的屋身,護龍的鳥踏,馬櫃台的細部圖案,火型的屋脊及鵝頭堡,外加各式各樣的窗子,都是永安居值得欣賞品味的地方。

 回到選項

 

 

 

 

 

 

 

 

 

興順居

興順居

鏤空花牆後的興順居,仍留有靜謐純樸的古早情懷。深坑古厝中有多數皆為黃氏企業,位居深坑老街電信局旁的興順居,及為麻竹寮開基組黃連山之孫四仁合建,建於一九一三年,視為標準的三合院建築。

※鏤空花園引人遐思

 無論你是走哪條路來到順興居,在尚未踏入古厝裡面便可以見到以兩道紅磚砌築而成的鏤空圍牆,實以其為空間區隔,但隱約之中又可瞥見園內風光,憑添人們臆測想像的空間,頗具中國的含蓄之美,而循著圍牆來到門口,即是較為少見的院門,院們又稱門樓,是為宅院的進口孔道,此位若在院門內施作槍孔亦兼具防禦功能。通常院門門眉上還可書寫堂號、屋主姓氏或宅第名稱以作為宅第象徵。興順居院門作法屬馬背脊小門屋式,院門兩側有山牆且屋脊為馬背型式,具有遮風避雨的功能,而為防盜匪直接攻入宅第,故其院門位偏東側,具有防禦作用。

※氣勢非凡興順居

 踏進院門來到了興順居,繞過左護龍後才見得完整的三合院形制。德興居門埕以石條鋪面並分築第三層,雖是依山勢坡降而建,卻也多了一分氣派。

  在觀興順居的建築形式,牆身是以砂岩石材為基,上半部築以紅磚斗子牆,正身為正廳作退凹的五開間火庫起三合院。正身廳門與石窗均是以整塊石材雕鑿而成,門楣書有興順居堂號以及對聯,兩側裙堵並有精美的石雕,值得一賞。

※護龍燕尾獨樹一幟

 興順居宅第背後無高樓環伺,望向正身屋脊可見華美的燕尾屋脊直指天際,與湛藍天色交融成一幅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美景。雖然中國建築史籍資料中遍尋不著關於燕尾作法的限定,然而民間一般均約定俗成咸信非擁有官品或中舉家族不可使用的燕尾建築。而燕尾多僅作於正身屋脊,但興順居左右護龍朝向門口方向第一層屋脊均作燕尾,是為深坑唯一護龍仍作燕尾的古厝。

※火形馬背琉璃窗

 興順居護龍第二層屋脊作法為馬背形式,所謂馬背是指其狀似馬的背成鼓狀突起,又有稱之為「歸頭」、「箍頭」等說法。一般而言馬背作法與中國五行似有關聯,依其外形可區分為金形、木形、水形、火形、土形馬背五種,有說馬背乃依建造風水時辰等因素而取用不同的五行形式,但無明確規制。興順居護龍馬背屬於火行馬背,山牆頂端有作綠釉鏤空花磚組成如意玉珮形狀,並以白灰塑成墜飾,最初是為避邪,圖形原以魚形為主,所以稱為「懸魚」,但日後樣式演變漸多,如書卷、元寶、花籃、獅子啣劍等圖樣皆為常見。

  興順居山牆懸魚之下還可見到兩道ㄇ字形突出結構,此乃「鳥踏」。鳥踏一詞可能源自時有小鳥踏立其上而來,至於鳥踏對於建築並無特殊功能,但卻又是傳統閩南語建築中常見的線腳作法,其源如何已不可考。

 回到選項

 

 

 

 

 

 

 

 

 

 

福安居

 麻竹寮田野中的大厝院落福安居,約建於一八八九年,至今已有二甲子的歷史,鄰近的麻竹寮與一號黃氏祖厝同為黃氏麻竹寮開基祖黃連山所建,當時因為麻竹寮一號祖厝以容納不下日益龐大的黃氏家族,所以之後才再興建福安居,視為左右各兩排護龍的磚造火庫起四合院,早期還設有廣達二百多坪的書院。如今正廳門楣還可看見書有「紫氣紅光掛彩雲」,而紫雲即為深坑黃氏家族的堂號。福安居形制與興順居類似,尤其是正身建築與同屬五開間火庫起,均是以石條為牆基,上砌斗子牆,連正面石牆雕作方式皆由整塊石頭雕鑿而成,造形十分粗像乍看之下兩座建築頗為神似。不過福安居正神正脊為平直實心方型的小脊做法,而興順居則是更為講究的燕尾大脊,一則樸實無華,一則秀麗華美。

※兔子耳

 由福安居建築中,可觀察到在石條窗的壁面上緣兩側各有一塊中央挖空的紅磚,俗稱「兔子耳」。因為古時窗戶的密閉性並不佳,若是遇上刮風下雨的天氣難免會有雨水滲入屋內,而兔子耳的孔洞上,晴天時木板拉開,若逢雨天則將木板拉上遮住窗戶,這可說是先人的生活智慧。

※銃櫃

 而福安居較深坑其他古蹟來的特殊的,即是樓高二層的銃櫃。此乃因為福安居與麻竹寮一號皆位於鄰近山區卻又地是開闊的河谷沖積平原,在盜匪仍興盛的當時,基於安全因素的考量,福安居右外護龍前方興建有二層樓高的銃櫃〈又稱槍樓〉,以供瞭望、存放槍械之用。銃樓兩層四面牆壁還留有射擊用的槍孔,所以當盜匪來襲時,人們可以躲在銃櫃裡以利防禦,而先人生活的艱辛刻苦,也可由銃櫃的存留得以體會幾分。

 回到選項

 

 

 

 

 

 

 

 

潤德居

潤德居

位於阿柔洋的潤德居約建於一九二○年時期,是由黃氏麻竹寮基祖黃連山的五子黃通井所建,如今因局部改建而不復古貌。

※火庫起與出屐起

 相同處紅磚起三合院大厝,但與深坑大部分廳門做退凹的火庫起古厝不同,潤德居是屬於出屐起作法。火庫起乃是正身廳門部分做退凹六十五火一百三十公分,具防火、防盜功能,而出屐起則是在牆身作「挑」〈斗形與曲臂形木構建的組合稱為「挑」〉已支承屋檐而成精美的「潤德居」堂號,門上對聯依然清晰可辨,然而最特別的,就是潤德居正身磚牆近屋檐處的作為通氣的圓形鏤孔,造形質樸可愛,是深坑眾多古厝中唯一僅見。或許因為時日久遠,古厝亦禁不起風雨歲月的摧殘而日漸損壞,如今兩側護龍已倒塌或改建,屋脊已改成鐵皮屋頂,廳門也換上不鏽鋼門,昔日華美的雕花正脊已無緣再見,只剩下建築本身磚牆結構仍流露出一絲殘存古韻。

回到選項

 

 

 

 

 

 

 

 

 

 

 

 

黃氏古厝

  麻竹寮黃氏古厝

 黃氏古厝建築深具中南部的特色,柱間牆壁以竹編外覆石灰拌料建成。循著深坑前人開墾的足跡,來到麻竹寮黃氏古厝,古厝的外觀已破落不堪,門前零零落落地晾著剛洗好的衣服、擺著不知道是否還能操作的大型電玩,以及地上那一落剛從山上採下晾在前埕待乾的藥草根,林林總總的雜物在門前一致排開,彷彿不曾被外界打擾的一派景緻,兀自生活著的人家。

※麻竹林守護黃氏一族

 麻竹寮名稱的由來為當年黃氏家族入主今現指一代墾植,唯恐山區土匪入侵,而於住家週遭種植「麻竹林」,麻竹林的防禦效果佳,且竹質堅韌難斷,盜匪無法接近,而造就這自然的屏障。要追溯這間古厝的歷史,要回到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年前或更久,由大陸泉州安溪人黃連山所建。

  縱觀深坑一代的偌多古厝都為黃氏祖產,麻竹寮附近的兩間古厝皆屬黃氏家族所有。黃氏古厝背山而建,左前方原有一大水池,可作為灌溉、洗滌及防火之用,然當時尚有深一層「財隨風至,遇水則止」以為聚財的風水觀,然昔日的水池已被水泥封固成為平地。

  黃氏古厝的建築手法與深坑其他古厝的差別為,屋身下半以石條為基,上半部卻大量地使用常見於中南部盛產竹木的地區,如嘉義及南投等地的「木竹牆」手法。「木竹牆」也稱為「編竹灰泥牆」或簡稱為「編泥牆」,牆身大多以樹枝、竹片或芒草桿為骨架而表面糊以灰泥,黃氏古厝概因其外植竹林而有此類建築法。黃氏古厝的正廳、樑、柱及牆大量地使用木料,柱牆間則以竹編覆石灰建成,與多為木造三合院住厝的深坑古厝截然不同。可惜的是古厝的左護龍已傾塌,但是右護龍前卻有一棟兩層樓的銃櫃﹝槍樓﹞,處處可見明顯槍孔。此棟建築為斗子牆砌法應為後期所建,與正身非同一時期。

  麻竹寮黃氏古厝在興建三十多年後,家族繁衍空間漸感不敷使用而於一旁興建「福安居」,原來居所則由家中的下人居住,黃氏一家則搬往新居。古厝若缺少後人刻意維護,往往會隨著歲月的流去而消失,深坑四、五十棟的古厝逐漸在消失中,如何取得古厝與鄉土保存間的平衡,為一值得深思之課題。

回到選項

 

 

 

 

 

 

 

 

 

 

 

集順廟

深坑集順廟

 現在滿是豆腐美食店的深坑老街上,總有熱鬧的遊客人群閒步於古意盎然的狹窄街道之間,腦海中或許想像著古早以前來自大陸安溪的移民,初至深坑墾拓時蓽路藍縷的刻苦情景,而深坑街上的集順廟即是當初先人移民來台的心靈寄託。

  深坑街上集順廟的創建,即是因為當時此處常有原住民草,而安溪移民認為保儀大夫可保佑人民免受其侵擾威脅,所以便自景美集應廟分鄉至此,輪流供奉於信徒家中膜拜,後來再搭蓋草舍奉祀。到了日治時期,集順廟將草房改建為木造建築,但二次大戰後不久即遭卡車撞毀,於是村民才再鳩資以磚材興建廟宇,直至一九九三年再次翻修始成今日煥然一新的風貌。

※ 熱絡的法會活動

 集順廟除奉祀正神保儀大夫外,還協祀保儀尊王並配祀關帝聖君、福德正神以及彰化、鹿港、北港、斗南、新港等地分香而來的六尊媽祖。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所舉辦的進香活動,即是將六尊媽祖請回原分香廟宇。而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集順廟還舉辦祈春法會。除上述的法會活動,集順廟最特殊的,即為舉辦慶典活動時取丁口錢的習俗。所謂「丁口錢」,乃是因為以往男性稱「丁」、女性稱「口」,廟方在舉辦慶典時以深坑村為主。每人收取十元為基準的丁口錢,集順廟也是深坑眾多廟宇中唯一有收丁口錢的,而此獨特的習俗則使集順廟益顯示其重要地位。

回到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