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唱腔:
   期各地方皮影戲都有自個兒的聲腔伴奏樂器。流傳到
   台灣的皮影戲唱腔是「潮州調」,簡稱「潮調」或
「師公調」,二者均屬潮州戲曲系統。潮州調在明朝稱為
潮調,大約有四五百年歷史,主要流行在廣東及福建南部,
漸漸也傳到了台灣、香港、東南亞。唱腔承襲了南戲南北合套
的曲牌體制。潮調皮影戲舊時伴奏的樂器,有板鼓、堂鼓、
大鑼、小鑼、鐃鈸、二胡、椰胡、月琴、嗩吶……等等。

台灣樂器:
板鼓:是打擊樂器,因祇有一面蒙皮,所以也叫做「單皮」。演奏時
   鼓用繩子繫在鼓架上,以兩根鼓籤敲擊,在戲曲伴奏中,常居
   於指揮地位。


堂鼓:打擊樂器,鼓框木製,雙面蒙皮,置於木架上,用兩隻木槌
   敲擊,鼓心和鼓邊可以奏擊出高低不同的音響。

大鑼:打擊樂器,銅製,直徑大約一臺尺體圓扁平,有邊,上端邊緣穿
   孔繫上繩子,掛在鑼架上,用蒙有布的木槌敲打,音色粗獷宏亮
   ,鑼邊鑼心各能敲出不同的音色。

小鑼:
  打擊樂器,鑼的一種,鑼面直徑
  約二十二公分較小。在台灣的北
  管樂中稱做響盞,演奏時以手指
  支住鑼的邊緣,用薄木片奏擊,
  可敲擊出花點豐富節奏。


鐃鈸:
  打擊樂器,鐃、鈸原是兩種銅樂
   器,形制相似但稍有區別。氣雖
   小而聲音非常清澈,原是兩手各
   分持一片相互擊奏,不過在皮影
   戲後臺則一片擱在軟質墊上單手
   持另一片擊奏。

 

二胡:
   拉弦樂器,胡琴的一種,琴桿、
   琴筒、琴軸均為木製,置千金、
   琴筒蒙蛇皮或蟒皮,另一端置雕
   花音窗,張二條弦,以馬尾竹弓
   夾於二弦之間拉奏。

椰胡:拉絃樂器,形置與二胡類似,琴箱(筒)以椰子殼製成上覆薄桐木片
   ,片上有竹碼或貝殼做的馬。在潮州音樂中亦稱為「冇弦」,是
   廣東、潮州各種戲曲常見的樂器。

月琴:彈撥樂器,係由阮(琴)演變而成,音箱圓形以薄桐木板製作,琴頸
  曲而短,有八品位,四條弦,用撥子彈奏,聲音清脆柔和非常優美

嗩吶:
   吹奏樂器,狀如喇叭,七孔,首
   尾以銅製作,中間為木管,聲音
  高亢明亮,在所有的戲曲音樂中
  是最常被用到的一種音樂。

以上九種原都是皮影戲的伴奏樂器,後來因為戲班人手不足漸漸縮減,如今各戲班都祇剩下堂鼓、鑼及椰胡而已。
灤州影戲:
     灤州影戲,後場音樂非常熱鬧,使用樂器均是高亢洪亮的樂
        器,所以唱腔豪放粗獷,與陜西碗碗腔調之纏綿細膩
             風格,大異其趣。使用的樂器有鼓、鑼、
             大鑼、大鼓、大鈸、小鈸、嗩吶、橫笛
             、手板、月琴、四股弦子、南弦子。演
              師在演唱時,一律不用正嗓音,而採
              用假嗓音。假嗓音,以拇指及食指掐
            著嗓門發音。由於拇指及食指靈活運用的
            結果,故既可調整音帶位置,又可控制嗓
門幅度。唱腔能帶給觀眾一種特殊的美感。大陸名評論家李雪橋推介
灤州唱腔:「其聲清脆圓潤,其韻悠揚,其味兒淳厚,吐字行腔,婉
轉有致。尤令人嘆服者,嘎調往往響遏行雲,又細如游絲而不斷。真
可梳理人的情緒,滌濯人的心靈」。
陜西影戲:
在皮影戲發展史上與灤州影戲同具盛名的是陜西影戲。陜西影戲發展出許多的聲腔: 〈碗碗腔〉以小銅碗為主要擊節領奏樂器而得名,皮偶雕刻彩繪極為精美,劇目豐富,大多屬於言情戲,詞藻佳美,音樂細膩優雅。 〈弦板腔〉又名板板腔,因以弦子和板板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因越高亢激越,熱情奔放。 〈商落道情〉表演和唸唱均由操戲偶者一人兼顧,能令觀眾有鬧中生靜的感受,樂器中除多一支笛以外,還有一個特別的「漁鼓」。 〈窩宮腔〉又叫阿宮腔,將碗碗腔中的小銅碗換上梆子,所以也叫梆子影戲,音樂以二弦為主,月琴為輔,唱腔說白均由一人主演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