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成離開學校之後,參加位於高雄市的
   鳳山郡青年團,且被命為團長,那是日人美其名為改善風俗、緞練體魄 ,實則行控制台灣知識份子的組織。在日人統治下他只能表面服從。直到昭和十七年(二十三歲),他還以大社青年團的名義在匪諜週裡演出皮影戲。張德成明白青年團長職位終就是個虛名,在家境富裕中,他仍嘗試自力更生,到處打零工,也在高雄碼頭當過搬運工人。

昭和十二年(十八歲)他已是名業餘畫家,在鄉里闖出名氣,同年,最敬愛的母親盧學過逝。十九至二十歲間,他參加當時盛行新劇(即舞臺劇) 名為「臺灣革新國民劇團」,擔任會計工作,曾為該團撰寫「看這位妻子」及「暴雨梨花」劇本,偶而也客串演出。一年多後因經營不善解散。這段期間他也參加「高雄新歌劇劇團」。後來又在父親和朋友合資的旗山纖維廠當外務,拓展、監督業務。

昭和十五年,二十一歲的張德成完成終身大事

青年團服的張德成

,娶和父親私交深厚的鳳山戲院老闆黃萬清之女,黃閱為妻。張叫進駐鳳山戲院時,張德成經常幫忙畫布景、廣告。黃萬清常在張叫面前誇讚這位才華橫溢、勤奮工作、彬彬有禮的青年呢!

婚後張德成為安定養家,進入「高雄海軍建築部仁武工事事務所」軍方單位上班,負責測量工作,地點是仁武烏材林的水源重地。今天仁武通往高雄民族路的有名道路-水管路,就是當年張德成一行人所測量的。工作之餘他仍勤學樂器,而建築部的工作對張德成日後繪製巨型戲臺和施工的準確與創意有很大的關係。同年張叫的戲團在日皇民化下特許演出,進行勞軍表演,劇團改名為「臺灣影繪藝術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