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的藝術成就不知超越同輩凡幾,他是給皮影著
   色的第一人,也就是將皮影帶到彩色的第一人。張叫是第四代傳人,也是張川的長子,從小和父親學藝並從劇本和演義故事中獲得民間文學根基,得到扎實劇作底子,又曾拜師學習拳術,將之融入武戲中,開啟武戲新方向。

張叫具有美術天份 不僅為皮偶上了彩,更具有一手好雕藝-雕磚 ,大社鄉現存近百年最古老的一棟美麗豪建築,其上的雕磚就是張叫所刻,甚具藝術價值。另外他也精於陶藝與木雕 作品傳頌鄉里。

張叫的手稿出現當代東西
張叫在影偶方面的貢獻包括, 增多綠色、黃色; 將影偶放大;並因劇情須要創造不少新影偶。道具更是出現不少當代的東西,如:汽車、西帽、鴉片等, 張叫的劇本亦具多項特色, 書法蒼勁渾厚如同其內煉性格。 劇本內常繪有人物或道具情節場面等精彩插圖,為劇本增添無限趣味與視覺效果

為了適應與日俱增的市場需求,張叫除了善用張川的劇作, 並不斷透過章回小說、說書人講述故事或與其他不同劇種交流改編劇本(西遊記、濟公傳、元代劍俠)、開拓劇本,並創作新的劇本「濟公過台灣」,將劇本分類為文戲、武戲及文武戲參大類,手抄和創作的劇本多達百種。有名的如:桃花女、審尿壺、鄭三寶下西洋、收白莽、包公審郭槐 、牽豬哥亮……。人物像則以玄天大帝、帝王、仕女為代表作品。

張叫也是以電燈取影的第一人,使得影像更為生動豔麗、 同時他的聲帶帶有磁性,歌聲令人陶醉,不論生、旦各種角色聲腔、口白、唱曲、掌籤都高人一等,莫不唯妙唯肖,聲名遠播人稱「憨番」。 張叫的皮影藝術在日劇後期與光復後的二十年發展到最高峰。
在日據皇民化下,全臺禁演鼓樂,日籍民俗家山中登卻慧眼獨具,撰文報導張家祖孫-----張川、張叫、張德成皮影造詣,讚稱是臺灣皮影戲的領導人,山中登與總督府關係密切,由於他的奔走,使得張德成的皮戲班能繼續生存。也因此張叫的德興班成為唯一獲准演出傳統皮影戲的戲團。日本在皇民運動化下,將戲班組織成奉公團 、張叫的戲團被當局編為「第一奉公團」,作宣傳勞軍的演出。今張家保存的日文資料和照片有助於了解日據後期的皮影狀況。
光復後民國四十一年至五十年張叫領著張德成演遍全臺各戲院 所到之處觀眾密密麻麻,常讓其他皮戲團聞風而散。創下唯一能在全臺各戲院與其他電影、歌仔戲、布袋戲抗衡的皮影戲團 。張叫先生留下的《演戲記錄》記載了東華皮戲團光複初期在各地演出的時地
與劇目,這個紀錄詳實反映了各地觀眾喜愛的劇目以及張叫擅長的戲碼。同時它為後代樹立典範,激勵張德成為東華留下更詳盡的演出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