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閱讀陳萬能先生資料心得

林芷瑜

        陳萬能先生出生於民國三十一年,他家是「錫器世家」,十四歲,就跟父親陳滔先生學藝。錫,是人類最發現及使用的金屬,陳萬能先生的錫藝創作,多用於瓶、爵、壺、燈台等家用錫器,或龍燭、柑燈等錫祭器,近年則是以錫鉛合金、紅銅、青銅、黃金等金屬,克服金屬熔點不同的技巧難度,創造錫藝嶄新的領域。
        錫器的樣式也很多,不過一般常用的有香爐、燭台、油燈、茶壺、茶葉罐、酒壺、酒杯等日常用器,而圖案則是以龍、虎、鳳、麒麟、蝙蝠、荷蓮,及其他花鳥圖案,錫器在台灣流行很長的時間,不過最後還是被淘汰了。
他在1984年 彰化及南投縣立文化中心個展。
1988年 全省各文化中心巡迴個展。
1994年 薪傳獎十年回顧展暨中正藝廊現場示範製作
1998年 作品「馬到成功」,獲連副總統典藏。
1998年 作品半浮雕「十二生肖」獲法國巴黎文化中 心典藏。

許禎庭

        陳萬能下個禮拜所要訪問的人物,他很厲害呦!他是最年輕拿到薪傳獎的得獎人,我真是很佩服他。
        陳萬能的錫藝創作,使錫藝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功能;民國卅一年出生於錫器世家,十四歲隨父親陳滔學藝,陳萬能早期的錫藝創作,表現於瓶、爵、壺、燈台等家用錫器,或龍燭、柑燈等錫祭器,即見創新,如極具巧思的將龍燭與柑燈合為一體。他近年以錫材嘗試作純藝術創作,結合錫鉛合金、紅銅、青銅、黃金等金屬,克服金屬熔點不同的技巧難度,創造錫藝嶄新的領域。
        事實上,民間技藝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與社會習俗,和精神生活層面有著密切的關係,它除了實用價值外,還具有杜會教育和繁衍文化的功能。錫器這項傳統的民俗工藝,除祭祀禮儀宗教功能外,工藝家汲汲想超越傳統格局與造形,自我突破窠臼,致力追求創新,改進錫器的藝術價值,並賦予生機,使綿亙在歷史底層的錫器再度重現風貌。為適應現代生活的實用性,及維繫藝術之特色,鹿港萬能錫鋪陳萬能先生肩負傳統手藝的延續,就分外難能可貴了。陳萬能先生出身錫工世家,祖籍泉州同安,先祖在鹿港錫業鼎盛時期,即從嘉義鹿草遷居鹿港現址,經營錫業,承襲祖業已歷四代。
        陳萬能雖然已經老了,但還堅持傳承祖產,並竟也是他的興趣,把祖先的遺產發揚光大,讓我覺得他真的很偉大。

陳威庭

        在民國八十二年,陳萬能爺爺的作品「惜福」榮獲文建會第二屆民族工藝獎金屬類三等獎﹝一、二等獎從缺﹞,陳萬能爺爺的熠熠光采,來自他不斷追求卓越及務實的態度。陳萬能爺爺今年六十二歲, 民國卅一年出生於錫器世家,十四歲時跟隨父親陳滔學藝,陳萬能爺爺早期的錫藝創作,表現於瓶、爵、壺、燈台等家用錫器,或龍燭、柑燈等錫祭器,即見創新,如極具巧思的將龍燭與柑燈合為一體。陳萬能爺爺的作品屢應政府文化單位的邀請,進行巡迴展出,並曾在紐約、巴黎、倫敦新聞文化中心展出,讓外國友人欣賞中國的錫藝風華。
        錫,是我們人類最早發現的金屬。由於煉錫和搥錫的經驗,啟發了人類溶化與打煉銅的技術,更因錫與銅配合陶冶出青銅,改善了器物與工具的品質,使人類生活很快邁進青銅時代,製作錫品是我們悠久的民間技藝,稱作「打錫」,通常用於歷代製作的器皿,除了供在寺廟、神壇或家庭………..等之外更普遍作為日常用品與擺飾。我國製錫的方法,多以石模、銅模或鐵模灌鑄錫鉛合金的胎體,再將搥製或鑄製的配件,銲接於胎體上,經打磨及雕刻、鑲嵌等裝飾手續處理後即成。
         1942年陳萬能爺爺生於鹿港鎮;1956年他跟他爸爸學藝,1978年首展於第一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至第三屆(1980);1987年作品鏤空柑橙、香爐、餞盒等,獲省立博物館典藏;1988年作品麒麟蓮花燈、花瓶五賽等;獲日本孔子廟典藏,1994年薪傳獎十年回顧展暨中正藝廊現場示範製作;1998年作品「馬到成功」;獲連副總統典藏;作品半浮雕「十二生肖」獲法國巴黎文化中心典藏。

楊圳湟

        陳萬能的錫藝創作,使錫藝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功能;他在民國七十七年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成為薪傳獎工藝類年齡最輕的得獎人,真是厲害,讓人佩服,真想與他拜師學藝.
        錫是人類最早找到的金屬,習藝有使用龍、 虎、 鳳、 麒麟 蝙蝠等。 事實上,民藝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與社會習俗,和精神生活層面有著密切的關係,它除了實用價值外,還具有杜會教育和繁衍文化的功能,陳萬能說:錫是軟質的金屬,延展性好,原料錫:大都由馬來西亞進口,每一錠原料錫其重量約為五十公斤,在攝氏約一百多度左右即可熔化。熔錫的目的有二:一為壓錫片,一為灌模。
他1942年生於鹿港鎮,1956年隨父學習錫藝,1966年嘗試錫藝創新,改平面龍燭為立體龍燭。。
        陳萬能先生錫藝已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希望傳統藝術能 再傳承下去。

粘雨澄

        陳萬能爺爺在民國卅一年出生於錫器世家,十四歲隨父親陳滔學藝,歷三十餘年錫坊歲月。
1966年,陳爺爺嘗試錫器創新,改造平面龍燭為立體龍觸及將柑燈龍燭合成一體。
  陳爺爺說:「錫是質軟的金屬,延展性好,熔點度低,如果掌握它的特性,靈活運用基本的製作技巧,相信可以開拓更大的創作領域。」
  陳爺爺也曾經說過:「「我要給『舊』的金屬新的生命!」因此陳爺爺的錫藝作品,以一股滿腔無可抑止的創作衝動,重新燃起了再度承傳錫藝的薪火,使錫器這條冷「傳承與創新」實是民族藝術生生不息的原動力。我們極需保存維護的是瀕臨滅絕及即將轉型的而具有完整傳統的鄉土民族藝術之猶能薪火不熄的展現。
民國八十二年,陳爺爺的作品「惜福」,榮獲文建會第二屆民族工藝獎金屬類三等獎﹝一、二等獎從缺﹞,陳爺爺的熠熠光采,來自他不斷追求卓越及務實的態度。另外陳爺爺在1988年榮獲教育部第四屆民族藝術薪傳獎。
  陳爺爺嘗試錫器創新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呀!

蔡毓文

        我閱讀陳萬能先生的相關資料後,我就認識陳萬能先生的故事和由來。
        陳萬能先生崇1956-1998年做了很有意義的事情,例如:1988年榮獲教育部第四屆民族藝術薪傳獎、1989年全國薪傳獎工藝類獲獎人聯展、1993年榮獲文建會第三屆民族工藝獎、1994年薪傳獎十年回顧展暨中正藝廊現場示範製作、1997年作品降龍、伏虎等,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典藏,這幾年來做了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讓我很崇拜陳萬能先生。
        陳萬能先生做了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小朋友們你要跟陳萬能先生學習喔!

施佩吟

          陳萬能的錫藝創作,使錫藝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功能;他在民國七十七年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成為薪傳獎工藝類年齡最輕的得獎人。
        民國卅一年出生於錫器世家,十四歲隨父親陳滔學藝,陳萬能先生早期的錫藝創作,表現於瓶、爵、壺、燈台等家用錫器,或龍燭、柑燈等錫祭器,即見創新,如極具巧思的將龍燭與柑燈合為一體。他近年以錫材嘗試作純藝術創作,結合錫鉛合金、紅銅、青銅、黃金等金屬,克服金屬熔點不同的技巧難度,創造錫藝嶄新的領域。
        錫,是人類最早發現及使用的金屬。由於煉錫和搥錫的經驗,啟發了人類溶化與打煉銅的技術,更因錫與銅配合陶冶出青銅,改善了器物與工具的品質,使人類生活很快邁進青銅時代。錫器的式樣甚多,其形制多仿自傳統青銅器與陶瓷器,也有專屬錫器獨特的造型,以及地方性特殊風格的器物。民間常用的錫器,有香爐、燭台、油燈、茶壺、茶葉罐、酒壺、酒杯等日常用器,常以龍、虎、鳳、麒麟、蝙蝠、荷蓮,及其他花鳥圖案,在器皿上雕刻紋飾,或製成浮雕的嵌飾。
        「錫」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東西,真希望星期日能趕快來臨!我就可以知道錫到底長怎樣了!

許為策

        陳萬能爺爺民國卅一年出生於錫器世家,十四歲隨父親陳滔學藝,早期的錫藝創作,表現於瓶、爵、壺、燈台等家用錫器,或龍燭、柑燈等錫祭器,即見創新,如極具巧思的將龍燭與柑燈合為一體。
他近年以錫材嘗試作純藝術創作,結合錫鉛合金、紅銅、青銅、黃金等金屬,克服金屬熔點不同的技巧難度,創造錫藝嶄新的領域。
        陳萬能爺爺的錫藝,屢應政府文化單位的邀請,進行巡迴展出,並曾在紐約、巴黎、倫敦新聞文化中心展出,讓外國友人欣賞中國的錫藝風華。
        陳萬能爺爺曾經在民國七十七年榮獲教育部的民族藝術薪傳獎,我很敬佩他能拿到那麼高的榮譽。

劉予涵

        陳萬能先生在民國七十七年獲得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成為薪傳獎工藝年齡最輕的得獎人。
        陳萬能先生是在民國三十一年出生於鹿港的錫器世家,十四歲隨父親陳滔學藝,陳萬能先生早期的錫藝創作,表現於瓶、爵、壺、燈台等家用錫器,或龍燭、柑燈等錫祭器,即見創新,如極具巧思的將龍燭與柑燈合為一體。陳萬能先生近年以錫材嘗試作純藝術創作,結合錫鉛合金、紅銅、青銅、黃金等金屬,克服金屬熔點不同的技巧難度,創造錫藝嶄新的領域。
        在民國八十二年,陳萬能先生的作品「惜福」,榮獲文建會第二屆民族工藝獎金屬類三等獎耶!陳萬能先生的熠熠光采,來自他不斷追求卓越及務實的態度。
        製作錫器,是我國悠久的民間技藝,稱作「打錫」,通用於歷代製作的器皿,除供寺廟、神壇及家庭祭拜之用外,更普遍作為日常用品與擺飾。我國製錫的方法,多以石模、銅模或鐵模灌鑄錫鉛合金的胎體,再將搥製或鑄製的配件,銲接於胎體上,經打磨及雕刻、鑲嵌等裝飾手續處理後即成。

蔡尚淳

        鹿港有一位很有名的錫藝大師,請問他是誰?他就是年紀輕輕就得到薪傳獎的人一陳萬能先生。
        陳萬能的錫藝創作,使錫藝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功能;他在民國七十七年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成為 薪傳獎最年輕得獎人。
        民國卅一年出生於錫器世家,十四歲隨父親陳滔學藝,陳萬能早期的錫藝創作,表現於瓶、爵、壺、燈台等家用錫器,或龍燭、柑燈等錫祭器,即見創新,如極具巧思的將龍燭與柑燈合為一體。  他近年以錫材嘗試作純藝術創作,結合錫鉛合金、紅銅、青銅、黃金等金屬,克服金屬熔點不同的技巧難度,創造錫藝嶄新的領域。  陳萬能的錫藝,屢應政府文化單位的邀請,進行巡迴展出,並曾在紐約、巴黎、倫敦新聞文化中心展出,讓外國友人欣賞中國的錫藝風華。

        民國八十二年,陳萬能,作品「惜福」,榮獲文建會第二屆民族工藝獎金屬類三等獎﹝一、二等獎從缺﹞,陳萬能的熠熠光采,來自他不斷追求卓越及務實的態度。

李育寧

        陳萬能的錫藝創作,使錫藝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功能;他在民國七十七年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成為薪傳獎工藝類年齡最輕的得獎人。
民國卅一年出生於錫器世家十四歲隨父親陳滔學藝,表現於瓶、爵、壺、燈台等家用錫器,或龍燭、柑燈等錫祭器,即見創新,如極具巧思的將龍燭與柑燈合為一體。
 民間常用的錫器,有香爐、燭台、油燈、茶壺、茶葉罐、酒壺、酒杯等日常用器,常以龍、虎、鳳、麒麟、蝙蝠、荷蓮,及其他花鳥圖案,在器皿上雕刻紋飾,或製成浮雕的嵌飾。
  如在錫器上浮雕詩文、花卉、人物等畫作,融合詩、書、畫、雕刻的整體藝術美,使之具有實用性兼具藝術性。並且揉合多種技巧,除祭杞用途的錫器外,也設計開發出茶葉錫罐、茶杯、花瓶等等。也嚐試純藝術的立體造型。
簡歷
1942年 生於彰化鹿港鎮。
1978年 首展於第一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至第三屆。
1984年 作品鏤空柑橙、香爐等,獲省立博物館典藏。
1998年 作品「馬到成功」,獲連副總統典藏。
1998年 作品半浮雕「十二生肖」獲法國巴黎文化中心典藏。

丁晤庭

        陳萬能的錫藝創作,使錫藝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功能;他在民國七十七年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成為薪傳獎工藝類年齡最輕的得獎人。
        我國雖然錫器在我國通行很長的歲月,但因其為質地較軟的錫鉛合金,容易損壞,也易遭受氧化而變色,通常陶汰後冉付熔煉鑄造,因此,留傳下來的古代錫器就不多了,不過就是有像他著樣的人才,我們的國家才會留下一些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