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書面資料 專訪照片 專訪影音 訪問心得 回上一頁

 

 

 

 

 

 

 

 

 

 

 

 

 

 

 

 

 

 

 

 

 

 

 

 

 

 

 

 

 

 

 

 

 

 

 

 

 

 

 

 

 

 

 

 

 

 

 

 

 

 

 

 

 

 

 

 

 

 

 

 

 

 

 

 

 

 

 

 

 

 

 

 

 

 

 

 

 

 

 

 

 

 

 

 

 

 

 

 

 

 

 

 

 

 

 

 

 

 

 

 

 

 

 

 

 

 

 

 

 

 

 

 

 

 

 

 

 

 

 

 

 

 

 

 

 

 

 

 

 

 

 

 

 

 

 

 

 

 

 

 

 

 

 

 

 

 

 

 

 

 

 

 

 

 

 

 

 

 

 

 

 

 

 

 

 

 

 

 

 

 

 

 

 

 

 

 

 

 

 

 

 

 

 

 

 

 

 

 

 

 

 

 

 

 

 

 

 

 

 

 

 

 

 

 

 

 

 

 

 

 

 

 

 

 

 

 

 

 

 

 

 

 

 

 

 

 

 

 

 

 

 

 

 

 

 

 

 

 

 

 

 

 

 

 

 

 

 

 

 

 

 

 

 

 

 

 

 

 

 

 

 

 

 

 

 

 

 

李秉圭先生專訪

專訪書面資料

時間

92年1130

930-1130am.

地點

李秉圭先生家中、

文物陳列館

出席

人員

    呂孟蓬、林松甫、李育寧、施佩吟、許為策、許禎庭、陳威庭、陳偉皓、粘雨澄、粘鑫、劉予涵、蔡尚淳

專訪

對象

李秉圭先生

研究

時數

 24小時

填寫人

呂孟蓬   

專訪內容

呂老師

     (集合學生)各位小朋友,今天帶你們來訪問,雖然不能親自訪問到李松林老師本人,但是透過後代口述方式,多少對松林老師有進一步的認識,且從經驗分享過程中,能夠瞭解李秉圭老師學藝過程!!等一下,你們可要仔細聽,將精采的故事、感動的話語轉化為文字紀錄下來喔!!待會,見到老師別忘了向老師問好!!

  (進入屋內,齊聲向老師問好)李伯伯好

李秉圭先 

     各位小朋友好,今天學校不是沒課嗎?還利用假日過來寒舍拜訪相當辛苦喔!!

呂老師 假日帶學生過來請教老師

李秉圭先 

學生大部分是幾年級呢?

 

三、四、五年級;大部分是五年級學生。
李秉圭先  這是學校鄉土班嗎?
呂老師

不是鄉土班,這是參加彰化縣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製作網頁,研究內容和鹿港地區薪傳藝人有密切關係。因為李松林老師是鹿港地區執牛耳之木雕業大師,老師繼承家業,想透過老師認識李松林先生,順便請老師講解一下學藝過程讓學生瞭解。感謝老師接受學校專訪,代表學校贈送老師禮物。(贈送禮物並合影留念)

李秉圭先  不敢當,不敢當。(站起來,語帶客氣聲音)
呂老師

(和老師合影留念後)請老師講解關於李松林老師,以及您的學藝過程經歷讓學生瞭解,學生會請教您問題,您就解答學生疑惑吧!

李秉圭先 

我們是歷代以雕刻為業的雕刻世家,從大陸福建地方到台灣來,為了討生活,包含鹿港龍山寺、天后宮、高雄鳳山寺各大廟等雕刻,在這個行業中,家族是將雕刻和木作結合在一起。

        介紹家族讓各位瞭解,從大陸到台灣定居已經是第五代了,不論哪一代在當時木雕界幾乎可以稱做牛耳,而現今從事木雕行業的,都是從我們這個家族系統拜師學藝出師才獨立成家的;依據歷史上記載,若論木雕開台祖先,李家功不可沒,影響相當深遠。繼承到第四代李松林老師時,可算是鹿港地區執牛耳之木雕大師,精湛雕工榮獲教育部首屆民族藝師頭銜。

        老先生至歲退休,工作時間比一般人生命還要長,至九十三歲過往,退休後年時間仍舊指導學徒木雕工作技巧,給予技術上指導。

我從十三歲開始在家族中學藝,跟從二伯(父親的哥哥)世順工學藝雕刻、和父親學習木作,學藝三年便出師,有能力領導師傅們工作。

歲侍父參與埤頭家大厝興建雕刻工作,以及參於鹿港辜府家具案桌「玉如意彩牌雙龍」雕刻,作品現今仍舊放置在府鹿港民俗文物館中;白天工作,晚上在一般師塾制度學校,跟隨陳鐘期先生侍讀四書、五經等,並無進入正式學校學習,學藝也是如此,是在家族學藝。

        十八歲重修鹿港天后宮,各位今日所見的早期不是這個樣子,在民國三年改建、重修,才改成現在規模,裡面雕刻作業是由李松林、李煥美(堂兄)所一起承擔工作,負責重修鹿港天后宮。

陳威庭

請問您作品特色為何呢?

李秉圭先 

        可以模仿複製老師作品,但僅限於外觀相似而已,同樣一隻龍、同樣一個人,並不光是一個東西在那邊而已,主要要掌握人物動作、當時靈感,呈現動感、美感,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我現在講這句話,各位不會馬上體會,必須慢慢欣賞、修養才會體會作品。

許為策

您當初為什麼會學習木雕這個行業呢?

李秉圭先 

        從小就在木作雕刻環境中長大,還未出生就聞到木頭的香味,一出生來,就每天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小塊木頭、木屑,每天耳濡目染這種工作,且本身對於藝術這方面很有興趣,自然而然會學習這邊面的技能,並朝這方面走,將它視為終生職業工作維生,也是一個興趣。

蔡尚淳

您創作的過程中會不會遇到困難啊?您怎麼克服呢?

李秉圭

先 生

 

        一個工作、設計、創造,不論從事哪一項製作過程都不可能相當平順,多多少少會遇到瓶頸而無法解決,能夠突破瓶頸,歷經困境、難題考驗,好作品才會產生;若過程很平順,那麼你會的技巧別人也會,作品就沒有感覺到特別。瓶頸當前,思考要用什麼辦法、方法解決困難,則是憑自己的毅力、思考、見解來解決問題。

許禎庭

可否請敘述學藝過程讓我們瞭解?

李秉圭

先 生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從很小的時候就喜歡動師傅的刀子,但是師傅及父親的刀子是不隨便讓別人碰的,雖然當時年紀還小不會磨刀具,仍舊喜歡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偷偷碰刀子雕刻,不免被發現而挨罵。

年紀大一點會磨刀具、學會雕刻,且認人學習過程,剛開始是模仿工作,看師傅怎麼做、怎麼刻、做得好不好,學習怎麼做才做得好技巧,歷經欣賞、學習、省思過程;當學習會了就是一種技巧,學會雕刻技巧,再來則是自己工作狀況。

        學習過程屬於專業性,不論學習哪一藝術領域、做哪一門學問,不是單一往那方面去走,旁邊輔助工作、學問還是要學;要學畫畫,應該學習怎麼欣賞、創作等周邊理論皆要學、知道,雕刻也是如此,技巧會,周邊相關題材、工作要學、要研究,慢慢一步步學習,基本條件都會了,這些材料都有了,才能做創作的工作。

施佩吟

沒想到學藝還必須經歷這些過程才能從事創作工作啊!!

李秉圭

先 生

 

        是啊!!五十四歲十承製台灣天主教友呈獻羅馬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加冕禮物祭台聖體龕等,為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製作禮拜祭台、聖體龕作品,其中聖體龕2個漂亮人物輪廓,目前放置在三義木雕博物館。

陳威廷

爺爺獻給羅馬教宗的木雕作品,應該費了不少心力和精神吧!!製作時有金錢補助嗎?

李秉圭

先 生

        並沒有,但是老先生有很大的胸懷,對朋友也是如此,且對金錢不會去計較,待人處世相當大方。

粘雨澄

在木雕界表現相當出色,在眾多作品中有自認為最滿意的嗎?

李秉圭

先 生

        李老先生從來不認為自己最得意作品是哪一件,當作品完成時會去檢討如何改進,什麼地方應該怎麼改、怎麼修飾;其實,每一件作品都是傑作,但他不會自己認為他的作品哪一個是最得意的,他一直往上要求。

許禎庭

木雕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呢?

李秉圭

先 生

        雕刻作品不一定需要多少時間,有時候很快,有時候很慢,看它的複雜性,或者是自己工作的情緒,都是有相關的,假如那個作品很大,可能時間要長一點,有時太小、太細,時間也需要長一點,作品工作時間,不能說它多長時間,不能這樣講,而是應該看它的大小、複雜性等因素,然後依據因素知道所花費時間。

李育寧

那麼作品圖案是自己設計的嗎?

李秉圭

先 生

        好的雕刻大師都是要自己設計圖搞、設計樣式,老先生設計能力很強,素描能力也不錯;當很多工作要進行時,心中會簡單做一個簡單設計圖,再去標誌製作;雕刻技巧是一樣的,不論東方人、西方人,木雕製作時,都是使用刀子和槌子,所需的道具、材料都是一樣的,為了區別作品派別只能憑藉思考、創作取向來判斷。做修正工作,有時是讀過書,所知道一些事項再去創作,或者是接觸到景色、景象、東西進行創造。

林老師

還有問題要請問老師嗎?沒有的話,請老師示範雕刻過程讓學生瞭解!!

李秉圭

先 生

        (老師示範雕刻過程)以木頭作為創作材料,腦海中先思考要雕什麼圖案後,便在木頭上面將大概樣子用筆畫出來,早期作品都是這樣,後來底稿則較為精細,畫出規矩線條,將設計好底圖固定在一面木頭上面,進行雕刻修飾工作。這塊木頭較大,想做兩尊作品,將底圖黏貼在木頭上面。

劉予涵

原來雕刻之前還必須確定底圖之後才能進行雕刻工作。

李秉圭

先 生

        你們要注意雕刻時不能馬上、直接就雕刻到標準位置上面,必須預留一個空間作為修改;剛開始做的時候感覺到枯燥乏味,因為開始不知道在做什麼,也看不到什麼進度,當雕刻到一個接近程度就會比較有趣。

蔡尚淳

為什麼頭部和軀幹中間會出現凹下去的痕跡呢?

李秉圭

先 生

        雕刻時必須把幾個高點都留出來,利用下巴作為區分頭部和軀幹,所以下巴部分雕刻凹下去造型,這樣慢慢敲打出來東西,當敲打到一個位置,會變成靈活、動感,並賦予作品會飄之感覺,創作最主要抓住那種感覺。

陳偉皓

將底圖轉化成為立體圖案做雕刻還要注意哪些事情呢?

李秉圭先 

這是一個粗胚造型,修光就是將粗胚慢慢修飾,除了設計圖要設計好之外,雕刻作品要比設計更好,不要設計非常好,雕刻卻不好那就麻煩了。我配合設計想法,敲打成粗胚這個造型。各位注意看,雖然知道它是一個線條,可是在細節可以看到中間還是有很多刀觸,原則上「修光」就是慢慢刻要修的光亮;有的東西不一定修光,而是要留下刀觸,有的東西要修光,現在這個地方是個修光的動作。

許為策

真是「慢工出細活」啊!!

李秉圭先 

        各位可以看到,這裡很光亮,可是那邊卻沒有這種感覺,作品刀觸是否順暢,雖然呈現是一個線條,為了要求更順暢,就要修好一點,慢慢弄它,整件作品會產生光滑的感覺。

 

爺爺您雕刻時通常使用哪些工具啊?

李秉圭先 

        雕刻刀是用鋼所做成的,以前都自己做,現在有專門在做這種道具,敲打所使用槌子是這個樣子,有的是一邊,習慣上是兩邊,敲打到有凹槽出現,工作到會穿洞。

蔡尚淳

爺爺,您工作歲月的痕跡不就都寫在槌子上面了!!

李秉圭先 

還有沒有什麼問題沒有問題的話,帶你們到作品陳列的地方。

 

( 跟隨李老師步行到「文物陳列館」)

林老師

        大家看東西不要用手去摸,小心自己身體不要去碰撞作品,作品牌子都沒有固定,一碰作品就會掉下來,自己要小心。

李秉圭先 

各位可以看到右邊為李松林老先生個人創作年表,旁邊則為我個人的創作簡介,待會你們有時間可以慢慢瀏覽觀看。可以看到,一進來可以看到的是李松林老先生自雕像,原來作品是他用木頭雕出來的半身像,現在看到的是複製翻製品,原作是木頭材質,這是他75歲配合台灣製片廠進行個人紀錄片所做的。

許禎庭

請問人像雕刻要花多少時間啊
李秉圭先 

        雕刻人像木雕是不好雕的,因為木雕是一種減法之做法,減太多就不能再增加上去,而李松林老先生能夠運用混合加法及減法技巧雕刻,所以運用木雕雕刻人像題材非常困難。

陳威庭 請問後面的屏風是配合人像做設計嗎?
李秉圭先 

        這是屬於一個閩南難易交叉色彩的做法,整個都是以雌鳳造型,中間顏色和鹿港龍山寺的離窗是類似的,思考怎麼去變化它,改成露出造型,兩邊加兩個小扇,以及「福、祿、壽、喜」字樣,變成這裡實用屏風,原本是廟宇建築附屬品東西,現在將它獨立成一個屏風做法,瞭解這種狀況,透雕這種東西可以從這邊看到那邊,透過微光做法可以看到東西。

施佩吟 請問您雕刻獅子有特殊意義嗎?
李秉圭先 

中國人講獅子是祥瑞的意思,其實,中國並沒有產獅子這種動物,但是卻喜歡獅子,且獅子都是以國為標本,把國當作標本,變成獅子樣子,唐很多獅子其實跟國都一樣,我擷取國之樣子進行創作。觀音菩薩坐騎是豺狼,文殊菩薩坐騎是獅子,普賢菩薩坐騎是大象,國和豺狼是一樣的、同列的。

李育寧 那為什麼松林爺爺照片前面要放置雕刻作品呢?
李秉圭先 

        小朋友,你們仔細觀察後面老先生照片與雕刻作品臉部,應該有幾分相似,這件作品運用華佗濟世造型紀念老先生。

許禎庭 請問為什麼這件作品造型那麼特別啊!?
李秉圭先 

小朋友你們知道嗎?有些題材可以運用成平面,也可以運用在立體上,但有的則不行這樣;而這個題材則可以運用在平面,也可以運用在立體,造型原本是天花板平面造型,將它做成平面板子,經過思考之後,變成立體的作品。

敦煌飛天大部分從上往下衝,很少從底下往上衝的,只有這個造型才這樣,就取這個造型,立體作品需要支撐點,利用彩帶把人物支撐,假若利用不要的作為支撐點就會感到僵硬那就不好了。各位可以看到這整個人物都是懸空的,一般是不可能雕刻懸空作品的,我運用彩帶賦予作品飄之感覺將人物騰上去。

許為策 這個雕刻作品造型好特別啊!!
李秉圭先 

        鍾馗進士是專門抓鬼,屬於道教方面的人物,這是達摩祖師禪宗,為印度天竺禪宗開山祖師,濟公和尚是屬於佛教的人物,在藝術方面很多創作題材不論東方或是西方,很多都是源自於宗教,如南極仙翁為壽翁代表,適合運用在祝壽題材方面。

陳偉皓 毛蟹也可以做成雕刻品啊!!
李秉圭先 

        當然可以啊!運用樹和木頭根部進行創作毛蟹作品,將毛蟹上色,不論顏色或造型都相當活靈活現,在科舉時代是屬於甲第。

劉予涵

雕刻作品上面的文字好特別啊!!但是不太清楚文字所代表的意思是什麼?

李秉圭先 

        「蝶」源自莊周夢蝶詩篇典故,依據故事來形容它;「江」意指湖南幾個將錯綜在一起,形容一體的意思。

呂老師

小朋友,聆聽老師分享後相信你們收穫相當多,再次感謝老師接受專訪,向老師說聲感謝的話吧!!

大 家 (與老師合影留念餅師感謝老師經驗分享)

 

 

專訪照片

 

 

   

 
專訪影音
剪 輯 檔
完 整 檔
以上兩個影音檔皆為wmv檔,請以MediaPlayer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