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源流 | 2. 話說台灣從前 | 3. 昔日染坊 |
4. 環境變遷及現況 | 5. 藍染訪談 | 6. 未來展望 |
探訪三峽-與王淑宜老師的談話 |
|
嘉芸 |
請問您為何會投入藍染這個研究工作? |
王老師 |
早期我投入老街的採訪工作,覺得民權老街這些染坊蠻有意義的,所以想去深究為什麼會有染坊這個產業。 |
孟哲 |
除了三峽之外,台灣還有哪些地方在發展藍染? |
王老師 |
有基隆的暖暖,也有一些老師在研究藍染,如:工藝所的馬芬妹老師、陳景林老師。中南部來講,目前美濃是否有在發展我並不知道,北部則有陽明山、三峽、暖暖,現在還有平溪、深坑,不過大部分都是剛起步而已。 |
嘉芸 |
在三峽推廣藍染文化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
王老師 |
因為辦了很多研習,大家都會去採藍草,造成原料的競爭;再者,染布初期技術不好,顏色並不穩定。 |
沛璇 |
為什麼三峽會成為藍染的重鎮? |
王老師 |
我們希望它成為藍染的重鎮,但是現在還不是;昔日的三峽確實是藍染重鎮。因為現在三峽的民權老街還存在,不同於其他地方的資源,我想這是現在三峽發展藍染最主要的原因。如果這條老街已經不存在,說不定我們會考慮其他的產業也不一定。 |
奕超 |
您說打算塑造一個文化社區,要如何塑造呢? |
王老師 |
我們也許可以透過藍染這個部分來做串聯,包括圖案上可以結合三峽老街、祖師廟,拱橋或者是李梅樹教授油畫創作裡面的一個圖案,都可以把它結合進來,讓它藉由藍染切入整個文化產業。 |
佳君 |
那這個藍染文化會逐漸沒落,除了我們化學合成染料的衝擊以外還有什麼原因? |
王老師 |
還有穿著的文化也改變了,人都慢慢的不再穿上藍布的衣服,開始穿花色的衣服,相對的需求量也就減少了,慢慢的,就會影響到它的產量。 |
阮羚 |
藍染除了山藍和馬藍,還有哪些植物可以提煉成染料? |
王老師 |
蓼蘭和菘藍即可。 |
彥名 |
我們應該如何欣賞藍染的美呢? |
王老師 |
你們可以看它的顏色,有的淺有的深,不過如果以染色均勻上來講,其實都很好,深色和淺色會有不同的美感;再者是圖案,在圖樣上的設計、排列方式以及圖本身所代表的意義,這些都是欣賞切入點。 |
宗翰 |
您知不知道以前人們對藍染的看法如何? |
王老師 |
在早期它就是生活文化,平民百姓就是穿藍所製的衣服,只是一種生活上的運用;現在我們會把它當作一種藝術品,而不再是我們生活上的基本需求。 |
孟哲 |
那藍染和其他的藝術品比較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
王老師 |
如果以現階段來講,藍染的顏色鮮明度比較沒有那麼飽滿,幾年後顏色多少會褪一點,不像有的東西不會褪色。 |
嘉芸 |
身為小學生,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幫助藍染文化的推廣? |
王老師 |
像你們這樣作一件藍染作品,帶成品回去,就是幫我們作推廣,可以跟同學說你們這次來三峽玩藍染,體驗藍染,可以跟同學介紹藍染的製作過程,在生活上使用它,也是一種宣傳,如:直笛袋、環保袋……等,這就是 一種推廣。 |
佳君 |
藍染的加工還可以做出哪些比較特別的東西? |
王老師 |
像我們現在的包包帶帶,或是衣服手提袋等等。切入藝術面的則可以拼貼成一個藝術品,結合拼布的概念或結合其他材質,只要是我們目前生活可運用的,都可以加以開發。 |
阮羚 |
對於藍染的未來發展,在三峽這個地區,你們已經有一個目標了嗎? |
王老師 |
短期:從人才培訓、文獻史料調查開始。 中期:有合理的操作空間,現在的空間比較小一點,希望有一個大一點的空間,有染缸、有操作區,營造一個完整工作的流程環境,譬如一間染坊。 長期:成為地方上的文化產業,並且成立一個藍染方面的文物館或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