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源流 2. 話說台灣從前 3. 昔日染坊
4. 環境變遷及現況 5. 藍染訪談 6. 未來展望
 

話說台灣從前

十八世紀的時候,栽種藍草來加工製造藍靛染料已經成為台灣初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了。剛開始的時候,台灣以栽種生產「山藍」和「木 藍」這兩種藍染植物為主。為了方便儲存與運輸 ,會先對藍染植物進行加工,以「沉澱法」製造成藍靛染料(又稱做菁靛)。


期農業試驗所曾經進行山藍栽植及製藍試驗,採集過文山、石碇生產的泥藍,與平溪、坪林生產的藍靛加以檢驗,留下台灣產藍的第一張成分分析表。


1920年開始台灣的 產業已經轉型為批發銷售日本與大陸的布料,不再從事天然染料的手工染色,今日三峽染房自從日據中期1916年後開始規劃重建,最後三峽的產業政策轉向以樟腦、煤礦及茶葉為主,傳統手工藍染房受到日產的印花布、推行皇民化及西化風氣影響,服飾型制改變與合成染料上市,使得多數染坊營業內容也快速轉變成為一般布莊,留下為數不少的古式牌坊建築,證明有一段傳統染房興盛的風光歲月。


1904年(明治37年)今日大肚溪兩側 部份鄉鎮平原曾為木蘭特產區,由農家生產的蕃菁木藍澱皆販賣至中部老鎮鹿港染房或出口,不論是染坊染布生產值或是外銷產值統計頗為可觀。雖然木蘭產業在台灣北部發展歷史較山藍約晚一世紀,但產值較高,惟仍不敵合成藍靛染料的出現,迅速退出市場。


治時期,高雄縣美濃鎮的客家聚落已開設藍染房專門染棉麻藍布,主要供應六堆客家聚落居民裁製傳統客家藍布衫傳統藍布衫被認為是客家原鄉文化表徵,當地年長婦女勤勞守舊相傳穿著,具有樸素濃厚鄉土氣息的典型藍布衫,是回顧探究台灣傳統藍染工藝與民間服飾相關性的重要佐證


年來由於台灣平地自然環境急劇變化,美濃鎮田野及附近鄉鎮,已無法覓得木藍蹤跡,到1995年秋末,在屏東縣保力溪床上方發現數株野生蕃菁木藍,採得種源後在第2年春天委託農業試驗所特作原定期栽植,目前栽植試製的豆科染料植物僅剩蕃菁木藍,其他兩個品種的木藍尚未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