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民俗篇節慶篇歷史篇

生活習尚    婚 姻禮儀     養兒育女   喪葬之儀

  

    金門居民都是由內地輾轉遷居於此,所以其居處、婚喪、歲時、節俗…等除了因為鄉土沿革及地理環境的不同而有小異外,其它則與南台灣有一脈相承之處。以下就其日常生活、婚育喪葬、民間信仰、及歲時節慶等來介紹金門的一些民情風俗。

日常生活習尚 

 

 鼎灶:通常一大一小為一組

    金門土地貧脊且長年缺水,所以島上只能種植高梁、甘薯等雜作。人民多以高梁、甘薯為主食,而以魚、蝦、蟹、蚵為佐餐。吃飯的時候男女不能同桌,男人沒有吃飽之前女人是不能上桌吃飯的。日常食用的油榨取自花生、芝麻;鹽則來自於西園鹽場。因為物資缺乏,農村婦女常醃漬魚、蟹、螺、蚵及自製豆瓣醬、醬油、灶上的各種陶甕鹹瓜、醃菜、醃蘿蔔等,因為這些食物可以存放較久,可供平日食用。宴請賓客時一桌通常有十人,其位子配置是上下各二、東西各三,以東位為首席。喜宴時母舅坐首席;喪宴則請點主官居之。請客的菜餚多寡不定,有十二、十六、甚至二十道菜,但是千萬不能用四道和六道菜宴客,因為四道菜是專請轎夫吃的;而六道菜是給行刑前的人吃的。但由於現在科學發達、物資充裕、思想開通,所以這些飲食習慣己經漸漸不被重視了。

 top

 

 

已經少見的縫衣機(針車)

    金門的衣著與泉、漳類似,式樣樸素,材料以棉、麻為主。一般布料都是由婦女自己織,織好的布料再予以染成黑色或青色;此外鞋子也是由布料裱製而成。婦女喜著青衣,出門時因海風強勁,多用青布黑巾裹頭;男子皆著衫褲,平時則打赤腳或是穿木履。男子衣衫款式有兩種:一是對襟仔衫,一是大淘衫;女子上衣布料則與男子類似,以青布或黑布為主,上穿大淘衫,下穿青黑布料長褲,上衣的袖口或胸襟通常會加邊飾。婦女的裙子是由揹巾:兒時的記憶兩片花樣圖案大小相同的料子構成,一前一後,接合時一邊是用布扣,另一邊是用綑帶綁緊,穿的時後則以細帶綁緊,由於裙子兩邊開叉很高,所以裙子裡面要穿一件褲子。男女衣著布料雖然粗,但是設計精緻且有古意。

     民國以前婦女大多纏足,但金門因為生活艱苦,所以部份婦女為了操做農事而不纏足。民國之後召開天足會,纏足陋習遂告消失,目前地區尚見有少許老年婦女纏足。 

top

 

 

 

立於屋脊上的避邪物『火爐』

    金門的建築大多與泉州、漳州類似,早年建屋因為要從內陸購買石材及木材,花費很大,所以金門在建屋時有許多禁忌,例如採買建材時不能先買石材;動土、奠階及合資須選吉時,而上樑尤其重要,須在樑中畫八卦並封以紅布,兩頭以紅彩緩緩將樑懸好;懸畢要先用糯米祭祖,之後再用牲禮祭之,結束後要盛宴工人及鄰里。待房子建好之後要選吉時入厝,並要安好「后土」才算大功告成。門旁留的小洞讓貓狗出入

    金門屋宇形式大都是一堂兩房四廂,士宦大家則多做三進,稱「三落大厝」。屋子大多坐北朝南,因為金門地區風勢強勁,所以很少有人家蓋樓房,但每戶都有閣樓當做儲藏室。早期建築大都不脫閩南傳統建築風格。後期因僑居南洋的人賺了大錢之後上庫『秀才厝』的廳堂擺飾,紛紛拿錢回來蓋兩層樓的南洋式紅磚洋房,所以之後洋樓也逐漸成為當地的建築特色。大體來說,早期民居與後來的混合式建築有其古典寧靜之美,而現代之鋼筋水泥樓房雖然堅固。但總是少了那麼一點兒味道。

top 

 

 

昔日地區之交通,僅有狹隘之小路通行,可說是羊腸小
道,車輛無法通行,各村間之往來僅能靠步行,如有肩挑貿易者,荷重負擔,朝出晚歸往返數十里,亦須徒步而行,惟一的文通工具,祇有騾馬馱載。新婚夫婦歸甯:兩人共乘一馬,施架於馬背,分左右兩邊而坐,即俗稱之鴛鴦馬。在地區亦有以轎子代步,分為紅轎、黑轎,女孩出嫁均由二人轎夫以紅轎抬往夫家,歸甯時亦坐轎子,至民國六十幾年仍有此習俗,不過轎子均已改放車上。轎子有些較為華麗,以木雕刻花彩繪而成,有些以竹子、帆布編製而成,現間后井尚有竹轎乙台。
50年代時依賴人力行駛的交通船

    至民國十八年以後,國軍開闢道路,地區始有汽車之通行,不過大部份均是軍用車輛,至民國五十多年,始有民眾改裝軍車做為計程車使用。因地方經濟繁榮,家庭生活改善,始逐漸才有腳踏車、機車、直至今日汽車的代步工具。近年來道路交通的改善,路燈的裝設,已大大改善道路行車安全,各種車輛大量的增加。

 

 

 

top

煙筒(煙囪):灶的排氣孔
煙筒(煙囪):灶的排氣孔
早期各家戶儲水用的大水缸
早期各家戶儲水用的大水缸
髮髻網、頭插金花及桔仔花
髮髻網、頭插金花及桔仔花

花佩:傳統黑白相間布做成,相傳有避邪作用
花佩:傳統黑白相間布做成,相傳有避邪作用
腰門
腰門
用石塊和磚瓦拼綴的牆面
用石塊和磚瓦拼綴的牆面




早期新娘乘坐的轎子
60年代來返金烈水道的交通船
60年代來返金烈水道的交通船

生活習尚    婚 姻禮儀     養兒育女   喪葬之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