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鯓漁火迎賓之路民俗日誌組員簡介回到首頁回專題網頁
--------------------------------------------------------------------------------------------------------------------------------------------------------
網頁程式及美工設計:跳躍的精靈 版權所有:台南市西門國民小學漁光分校

沿革

耆老的話

族譜

•【歷史沿革】
  清道光三年(1823)七月大風雨,曾文溪改道向西南流,注入台江內海。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淤塞台江內海,使之變為陸地,鹿耳門港變為廢口。安平原有內海淤填,可以陸行。
此陸浮吸引了百姓在淺海地帶圍築魚塭,就蔚成本地養殖業盛行的風氣。台南市內因內海的淤積,離海漸遠;反倒是安平的臨海位置,成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清末,依恃海港所在,安平遂成為商棧碼頭的選擇。不過,商船仍須在外海先將貨物換卸小船才能進港,可見安平的發展,深受海岸漂沙的影響。
  大正十四年(1925),為了開鑿運河港口,將今秋茂園以西之陸地切穿,本里遂與安平分離。
  民國六十七年(1978),安平新港建築航道,切穿本里與四鯤鯓,使本里與各里分離;直至將大正十四年開鑿之運河填平,本里才又與安平陸地相連通。

•里名由來
  本里位於安平西南隅,西臨台灣海峽,北與安平各社相通,東以鯤鯓湖與市區相望,南與四鯤鯓隔著安平新港航道。
  本里因【漁火】典故,因而得名為"漁光里"。不過,由於位置偏遠,遲至清光緒年間才有人定居;在古今與台南來往的交通網中,均屬邊陲,不論搭船或由陸路前往,都相當費時,因此,本里目前仍舊維持傳統的漁村景觀。

•地名釋義
 1.三鯤鯓:
  本里的舊名,早先,沿海漁民僅將此地視為臨時棲身及冬季避風之地,直到清光緒年間,才有來自白砂崙的李姓、下茄定的薛姓、灣裡廟後厝的林姓、大甲的邱姓、蚵寮的洪姓等漁民來此定居。日治時代,經清查地目,編號之後,才確定各戶地權,並陸續剷除砂崙,填平海邊潟地,栽種防風林,從事農耕及養殖。
 2.新寮仔:
  各姓人士起先在三鯤鯓居住時,先搭建草寮起基。因為比原鄉的舊寮新,故稱"新寮仔"。
 3.管頭(意即"上頭"):
  移居於三鯤鯓時,另有一部份人原先住在北砂崙,因而將此地稱為"管頭"。
 4.安平舊港:
  即今安平區安北路接漁光路之處,大約於大正十五年挖通,現已填實為陸地。
 5.安平新港:
  位於三鯤鯓與四鯤鯓之間,為人工挖濬的航道。因舊港附近漂沙嚴重,故另闢新港口,於民國六十三年開工,六十八年完工。
 6.漁光里:
  因【漁火】而稱"漁光",沿用至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