嬤(李陳雪女士)目前被集山事業集團聘任為顧問,有的時候仍然會在池上飯包老店中出現,每當有人對於池上飯包博物館內的展示有興趣時,阿嬤就會慷慨的與大家分享他的經驗。

我們想,當初阿嬤在池上賣便當時,大概沒有想過他所販售的池上便當可以遠近馳名,到現在有人打算把它設置成連鎖專賣店吧!阿嬤所創下的池上便當文化,為台灣的米食文化寫下了新頁,目前池上米可以聞名於全省,阿嬤的功勞的確也是功不可沒喔!

阿嬤把它的經驗,透過池上飯包博物館的人員紀錄

在池上便當博物館的展示聽中,我們將阿嬤的池上便當經驗,轉錄於網頁上,以讓大家更瞭解池上便當的由來與歷史。

說:「池上飯包最重要的就是飯要主的好吃,因為飯包裡米飯占了一大半的飯包精華,而飯包要煮的好,得要拌豬油、醬油、在加幾粒花生就可以令人回味無窮了,池上飯包的飯再加上木盒包裝實在很速配,因為木盒會吸收米飯多餘的水氣,使米飯不會悶爛,普通飯包最怕冷掉失去美味,但池上飯包不怕冷,的時候池上飯包顯的香Q了」為了迎合大家的口味,阿嬤更精心設計了多樣經典菜色,供客人食用。

阿嬤說:「您看看,這飯包有豆乾、滷蛋、薑、醬瓜、瘦肉片、燒肉、香腸。它就像一個小套餐一般,今

池上飯包傳統菜色

天假設您喜歡吃其中五至六道菜,您就可以非常輕鬆的吃完飯包。」阿嬤又說:「吃東西八分飽的感覺就好,所以池上飯包的米飯,重量都控制在七兩半左右〈約一個碗半的飯量〉,讓人家吃了一個感覺還不夠,吃兩個又太飽,這樣才會真正的令人懷念,吃了還想要在吃。」

阿嬤說:「池上飯包的菜色都是乾式的,又很有台灣的特色。像滷蛋,你就要滷的像淡水鐵蛋一樣,要滷得透,把蛋香襯托出來,這樣才會好吃。豆乾也一樣,要選擇上等頂級的豆乾,用細火慢熬。」

阿嬤說,人家桃園大溪豆乾,只有孤一味豆乾,就可以開一家店,所以池上飯包的豆乾,就是要學習桃園大溪豆乾,要做得跟它一樣好吃才行。飯包的薑片是用來提味的,像是日本料理都會附上一些薑片以助開胃一樣,薑片的切法及厚薄也都是很重要的。醬瓜是用來調整飯包鹹度用的,可控制飯量的多寡,您若是大食客,菜色稍嫌不足時,可以多咬幾口醬瓜,就可以把飯包吃完。但若有些客人咬一、兩口醬瓜就不吃時,那並不表示醬瓜不好吃,而是他不想吃的太鹹。招牌肉的做法,更是完全遵照古法醃製而成,在經過多道的製作程序,就成了五十年代擔仔麵上頭那幾片薄薄的瘦肉,濃郁的豬肉味、醬油味,混合白飯,掀開盒蓋,撲鼻而來。 說到這裡,您會不會覺得以上菜色,感覺沒有熱量,所以阿嬤就又設計了燒肉、卜肉、香腸這些油炸產品,如此這飯包吃起來,口感更顯的溫熱香酥。

燒肉是阿嬤用祖傳醬汁調配而成,沾粉炸酥,外表香脆、裡面鮮甜可口。卜肉的由來,是因為後腿肉的形狀不規則,阿嬤就把後腿肉四周切剩下來的肉再割成條狀,用醃製燒肉的滷汁滷泡後,沾麵粉油炸成金黃色的卜肉,一條一條的卜肉外酥內香,而早期的香腸更是阿嬤嚴選豬肉,控制肥瘦比例,包在腸衣裡,下鍋油炸後香氣四溢,口氣十足。

阿嬤說著說著,稍假以嚴肅的口氣告訴我們說:「你們仔細地想想,池上飯包每一道菜的背景,都代表這六十年我們傳統飲食文化的演變,也正是歲月變遷的寫照,更是台灣人的文化」。在物質缺乏,不易保鮮的情況下。阿嬤就地取材、潛心研究,利用長期累積的傳統經驗,做到「煮有夠、滷得透、醃得好」如此才可以保持飯包長時間不會變質,實踐祖輩簡儉、不得暴殄天物的傳統美德」。

阿嬤最後告訴我們說:「飯包什麼時候最好吃,就是肚子餓了的時候最好吃。」她多年來感謝出外人及他鄉遊子,忍著飢餓就是要到池上老店來享用她做的飯包,她也秉持著要做最好吃的飯包給這些出外人吃的理想,一直堅持下去,就算他老了,想休息了,也盼望這種古意的心情,能永遠留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