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堆組織的由來與演變 六堆溯源 文化特質

  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在新園、萬丹、一帶作亂,清政府無力平亂,賊勢越來越強大,已威脅到六堆的發祥地「濫濫庄」,居住在下淡水東岸地區十三大庄與六十四小庄,在語言、文字習俗都相同,內聚力強的客家庄移民,為了保護家園,於是推派代表在內埔天后宮,共同商討大計,決定號召庄民組織義勇軍團,一共有約一萬2千多人,保護身家性命與財產的安全。

  義勇軍組織分為前、後、左、右、中及先鋒六個營隊,和一個巡查營作為後援部隊,成軍之後,快就將騷擾客家庄周圍的土匪平定ㄌ,解除客家庄的危險,事後,各庄代表都認為少數民族必須團結才有力量,於是就將戰爭時臨時編組的六營隊,改名為永久性的六堆組織,(客家語堆ㄉㄨㄟ,隊ㄉㄨㄟˋ諧音)當時先民們以西勢忠義祠為中心,面向下淡水河方向。

左邊新埤佳冬稱為左堆

前面為長治麟洛稱為前堆

竹田中堆

內埔後堆

右邊武洛高樹美濃杉林六龜稱為右堆

萬巒先鋒堆(因為曾出了大先鋒劉庚甫之故)

各堆自行選出各等職位(總理,副總理,正副旗手,正副先鋒,長幹,督糧)均有專責相當嚴密各堆的總理、副總理再推舉出一位大總理一人,大總理則將各堆的副總理1-2人,指揮使1人,文案、督糧、長幹各一些人,另外由各堆推派300名的壯丁,分為六旗,每旗50361800人為長輩兵員,這支義勇軍團在日本統治台灣之後,才正式的解散。

  出兵平亂稱為「出堆」,朱一貴亂事後百餘年間,一共出堆平亂抗賊10次,六堆的客家庄,也安定了將近200年,可以說是朱一貴亂事而促進了六堆客家庄的團結,這也是六堆的由來,但是,六堆的先民們,高舉「大清」的旗號,最初的想法是想藉由向大清表忠,以保護族群的生存,然而在清廷褒揚賞賜義民已示榮寵,受到信任,另頒「褒忠」敕額,而且還幫忙建「忠義祠」之後,「義民」這個角色被過度的膨脹,有些人也常常以助清廷平亂為理由,搶劫燒毀閩南庄,報復的心理稍一不慎,就容易引起閩客的械鬥,造成對立的情形,更引發了閩南族群對義民角色的懷疑和誤會灣割讓給日本後,六堆的義勇軍和日軍兩次的對戰,雙方的死傷都很慘重,六堆愛國努力奮鬥的精神在戰役中發揮無遺,使敵將桑波田非常的吃驚,也不敢因為歸順而羞辱六堆客家先民們,反而相當的禮遇,親自到六堆忠義祠去祭拜,殉難烈士。明治34年,日本總督兒玉源太郎也曾到忠義祠去參拜,除樂捐贈祭祀費用以外,又命令地方官員每年必須按時的舉行大典,並且指派學生參加,讓學子了解到忠義祠的可貴。在台灣光復後,調整行政區域,六堆中的美濃、杉林、六龜、劃歸為高雄縣,而高樹、長治、麟洛、內埔、竹田、萬巒、佳冬、新埤則劃歸為屏東縣。

參考資料:

2003年哈客青年冬令營活動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