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表揚義勇軍平亂有功,乾隆皇帝特別頒給泉籍義民「褒忠」、漳籍義民「思義」、平埔族義民「效順」等匾額。林先坤在朝廷官員抵達淡水紅毛港時親自接旨及匾額。

掛在義民廟中「御筆褒忠」匾額

地方上的富有仕紳則捐地興建墓園以埋葬烈士的骨骸,隔年,墓地原址改建為義民廟來感念烈士們的忠勇愛鄉之情。自從義民廟建立以來,成為一股對於地方文化、教育及經濟影響深遠的安定力量。  

 

       平鎮市義民公園

            平鎮市義民廟

除了興建義民廟之外,地方民眾亦於每年的十一月九日舉行節慶活動,稱之為義民節,但是為了配合中元普渡,而將此一節慶活動改至農曆七月二十日舉行,之後,更由政府明定此日為義民節。由於義民多為客家人,此一節日活動,成為客家人精神凝聚的表徵,義民廟亦成為全台客家信仰的中心。

 

     平鎮義民廟內景況  

義民廟香火鼎盛,當初只屬於私人性質的祭祀活動,也就是參予的人員侷限在於建廟有功的施主,因此剛開始的祭祀活動僅限於枋寮的六家地區。到了道光十五年(西元一八三五年)隨著客家族群的擴大,祭祀活動之地區也擴大至十三個區域﹔至光緒三年(西元一八七八年)則已有十四區,自民國六十年至今,已成為有十五個區域輪流負責祭祀活動。

十五大庄的分布區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