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始創於明永曆七年(公元一六五三年),由台灣佛教開山祖肇善禪師所建,永曆十五年(公元一六六一)鹿港遷街,始以磚造改建,原址在鹿市場北側五十公尺處,(暗街仔現大有街),為開台最早佛寺,康熙而後,鹿港逐漸形成台灣對內對外交通要津,人文薈莘,商務發達,乃於乾隆四十七年(公元一七八二年),由泉州都閫府陳邦光提倡遷建於現址,八郊士紳響應,共募淨財八萬餘圓,遠自佛蘭西購買石材,由福州批運杉木磚瓦等,延聘大陸名匠設計興釀,寺屬北宋宮殿式建築,所用石材據估價高達數億現值,全寺昔有九十九個門,以山門、五門、戲台、拜殿、正殿、後殿為區分,中隔以大庭,配以南北兩廊,內接禪房靜室,殿後有靜園,花木扶疏,寺之前後原有澄潭印月(俗稱日月齊肖,今已堵塞),儼然有上方之勝,其規模宏大,建築巍峨,構造精功、古樸、幽靜、莊嚴、雄偉兼而有之,自昔有「台灣紫禁城」(俗稱皇帝殿)美譽,稱為台灣三大古剎之首。嘉慶年間曾為泉州臨濟宗巨剎開元寺之分寺。
日據時期被指定為本願寺末寺,歷派高僧主持弘教。本寺神為觀音菩薩祀於正殿,以境主公,註生娘娘配祀,旁祀十八尊者,後殿原為北極殿,左右設龍神、風神位,光緒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九月,日人強占正殿以祀西本願寺阿彌陀佛像,將寺中原有神像悉盡棄置於大庭,眾乃暫借港底莊德齊堂安置,至光緒三十年八月初九日,始迎回本寺入祀於後殿,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舊曆十月初六日夜九點,後殿失火,強風助長火勢一發無法控制,全寺佛像,除唐代銅鑄觀音及伏虎尊者以外,悉遭婪毀,鎮山文物存無一二。
日街眾集議善後,將劫餘文物佛像暫安置於北廊(戲台邊),民國十七年,再由大陸聘名雕刻家來寺雕塑觀音坐像與十七年尊羅漢,龍王諸神佛像。
民國二十五,管理人黃秋等向本願寺力爭,獲准重建後殿。迢至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始將西本願寺阿彌陀像移祀後殿,北廊之觀音、羅漢諸神像迎回正殿奉祀,眾善信自動捐資另雕藥師、地戚藏王諸佛像,配祀於後殿。
民國五十一年又雕大尊鎮殿觀音、護法、韋陀像入祀正殿,始成今觀。願自始建三百餘年來經二次遷建,閱四個朝代,歷盡滄桑,無數次浩劫,而能依持創建時寺貌,成為台灣唯一保持最完整之古代寺廟,勘稱奇蹟,而與鹿港之開發,興盛、衰頹、沒落至於復興,有密切不可分離關係,尤其以其建築藝術,備受全世界專家學者們之推崇,譽為「台 灣之藝術殿堂」、「中國建築之寶」。
為研究中國建築者所必來之地,而馬名於也,由於歲月久經,風雨侵蝕,簷瓦磚堊剝落傾圮者多,南北兩廊早已破壞不堪。民國六時十三年承名教授漢寶德之建議,以「國寶」保護,經其規劃設計,開始復古工作,第一其兩廊工程於民國六十四年開工,六十七年五月告竣。,其餘亦將民國七十二年起陸續分其進行,一待復古工作完成,不但為國家保存無價瑰寶?在歷史上、宗教、學術、觀光方面皆有其權威性意義與文化維護,必有極大的影響與效益也。當步入本寺山門前廣場,面對這座台灣最大,的佛寺,緬懷昔日一群偉大的拓荒英雄們。
拚生命冒波濤之險,由大陸渡台,在此與殺人獵頭的土著為伍,與惡劣的風土瘴癘搏鬥,前仆後繼,開闢蠻荒的情景,可見到鹿港的黃金時代,港集舳艫,市繞金屋的繁華景象,更是忌不了台灣的遺民們以血淚寫成的五十年抗日史實,我們當可自慰暗淡歲月已成過去,鹿港由頹廢中抬起頭來趕向新的時代。我們當可引以為榮,因為留存於此的一磚一石,盡是們的先人們,以血汗與智慧融鑄而成的無價之瑰寶。
民國七十二年政府鑒於本寺建築表現中華古式構造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並由政府規劃修復古蹟舊觀。一杵晨鐘敲醒了塵夢,唄葉悠揚,香篆昇騰與朝霞交織,化為漫天雲彩,巍峨殿宇上東昇的曉日、就像鹿港化三百年歷史文化,光芒萬文丈,照耀八荒。
|
八卦藻井 戲亭內的藻井,不論規模之大或結構之美,都是冠蓋全台。
|
士農工商、琴棋書畫 此圖中央是八卦,外被四龍包圍,兩側各為士農工商、琴棋書畫的雕刻圖。 |
聖獸 佛教由印度傳過來,因印度人很尊敬牠,牠代表強而有力能支撐整個屋簷的重量,同時也是佛教的守護獸,下面的圖案是代表天下太平。 |
風調雨順 共有四種圖形,每一個都有代表的意義,由右往左分別是「風」、「調」、「雨」、「順」,此圖代表風調二字。 |
石枕(乞丐椅) 因乞丐常坐在上面向香客乞討,久而久之人們便稱之為乞丐椅。 |
上述文字皆由筆記所戴內容。 ←為我們詳細說明龍山寺歷史事蹟的熱心解說員 "特蒐小組"在此說聲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