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如 整理
|
|||||
|
|||||
|
|||||
馬太鞍的生態捕魚池,是當地阿美族人在適應沼澤環境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捕魚方法,作業方式非常睿智且具有生態及環保理念,在全阿美族中也只有馬太鞍有這樣的文化,馬太鞍部落中現仍有一些傳統的生態魚池。在「佛登河」邊就有一個魚池,如果沒有族人指點,還真看不出是一個捕魚池呢! |
|||||
|
|||||
馬太鞍人運用馬錫山下沼澤河川自然地形在河邊挖一個小土塘(Lakaw),土塘留有一處開口與河流連接在一起,平時土塘與溪流保持暢通,魚兒可以自由自在的進進出出。族人在土塘底佈下三層適合魚類的生存環境,設計成「魚的家」—最底下用蛇木和粗大的竹筒墊底,中間一層擺放綑綁成一捆一捆的九芎木樹枝,最上層則舖上竹枝,好引誘魚蝦在此生長,繁衍下一代。做好的土塘經過三、四個月之後,一群魚蝦早已習慣在土塘內生活,而魚蝦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中生長,也變得又肥又大,數量也增加許多。 |
|
||||
|
這時,當族人需要捕魚時,就先將土塘的小缺口以泥土堵住或放置魚筌,再將捕魚的器具魚簾放在離原來的入水口約一公尺處當作柵欄擋住,以防止魚蝦逃出去。之後再將土塘裡的水慢慢舀出來,水變淺了就可以一層一層把墊底的東西拿起來,最上面的小魚小蝦會掛在竹枝和九芎木上面,把這兩層樹枝拿到往上面拍一拍,小魚小蝦就會掉到網上面,把竹筒的一端擋住往網子裡面倒,鱸鰻、土虱也就自動入網讓族人大豐收。 |
||||
阿美族人的傳統式捕多少魚蝦就吃多少,不會再到河裡面去另行捕捉,而且魚筌的設計尚留有一小出口,大魚入筌後不易游出而小魚仍可藉者魚筌的小出口流出溪流,繼續的在溪流中成長繁殖,所以這種捕魚方式,可說是非常符合河流生態及環保精神的捕魚方式,而整個PALAKAU(把拉告)的捕魚活動就算到此告一段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