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

 
Home 
馬太鞍部落介紹� 
邦查文史工作室� 
繽紛的溼地生態� 
吃草民族 
永世的豐年祭 
研究計畫簡報 
伊利信製作群 
參考資料� 

 

休耕多年的田地很久未受人為干擾,形成大型莎草 - 三儉草部落

馬太鞍溼地不但有豐沛潔淨的水源,更因為水體的流速與深度充滿變化,日照強度不同,創造了多樣化的生活環境,而各式各樣的水生植物也因應著不同的環境,發展出多采多姿的生活策略,在這片溼地中找到它們的生存位置。

由於爛泥中缺少氧氣,因此溼地植物最常見的生活策略,是長出多孔隙的根莖。有機會用手掐掐莎草科、燈心草科之類的莖部,或看看蓮的葉柄、蓮藕,都有很多孔隙,讓氧氣可以在其間擴散。

有的植物則長出「呼吸根」,例如水柳、細葉水丁香等,都會在靠近水面處長出蓬鬆的呼吸根,讓氧氣進入根系。

此外,沈水性植物也會因應不同的水體流速與深度,發展出變化多端的生存技能。清淺流動的溪水中,植物必須有良好的固著性和柔順的枝葉,才能順應水的衝力,在水中隨波擺蕩。

靜水區的植物像一般陸生植物一樣,要挺起枝葉爭取陽光,但因泥中缺少氧氣,根無法呼吸,所以一般水生植物就以中空或疏鬆的葉,讓氧氣容易擴散到根部,例如各種莎草、燈心草、荷、空心菜、茭白筍等皆如此。

 

 

水深的靜水區中,從底泥長到水面要投資太多養分,實在太不划算,那麼就浮著吧!菱角、浮萍、大萍和布袋蓮等就是識時務、知變通的浮水性植物。

至於水位有升降的地方,則又造就出另一批適存者。他們在水位高時可以沉水生長,水位低時也可以挺出水面,爭取更多的陽光。這一類植物就會發展出水中葉和水上葉,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像慈菇就有這番功力。

除了天然環境影響溼地植物的生存,人為的干擾也成為重要的因素。

在溼地中段,可以看到成片密生的莎草一三儉草。當溼地很久沒有受到人為干擾時,植株比較高的大型莎草可以搶到較多陽光,有利於生存,便會佔盡優勢。但是,如果人們為了耕種的需要,每年不斷翻攪,大型莎草往往還來不及成氣候就被除掉,反而植株小、生長期短的植物可以搶到生機,像造型精緻迷人的小穀精草,便是人們定期耕作除草的受惠者。

因此,當你看到溼地的草種多、植株小,就知道這塊地剛剛休耕不久;反之,草種少、植株高大,即表示已經休耕多年了。

目前在馬太鞍溼地所紀錄到的水生植物已近百種,其中莎草科植物最多,還有多種蓼科植物、水竹葉、鴨拓草、水芹菜、水丁香、李氏禾、水厥、白花紫蘇、泥花草、小殼精草、鴨舌草、布袋連、野慈菇、圓葉節節菜、石龍尾、浮萍等。

在農耕作物方面,近幾年來在農政單位的積極輔導下,馬太鞍濕地除了水稻之外,蓮花田的轉作面積也不斷增加,還有零星的區域種植菱角及茭白筍等。其中,蓮花田尤其成為兼具經濟與觀賞價值的作物,也為濕地的休閒農業帶來無限的生機。 

蓮花專業區已逐漸成為馬太鞍溼地重要的休閒農業特色

資料來源

  • 馬太鞍生態導覽手冊  花蓮縣光豐農會出版 p.12 -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