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歷史                     發展  現況   地圖   首頁

  熙三十三年﹝一六九四年﹞因地震使地層下陷而造成的康熙台北湖,為新莊帶來除了地廣土沃的農業優勢以外,新莊從此更賦予了海港的性格。在這之前,淡水和八里坌因為地處河口,一直被西、荷、日人和中國人當作滯留帶,但康熙三十三年的大地震,卻讓整個形勢改觀,在今三重、蘆洲一帶的台北盆地陷落成湖,陷落的台北盆地使外地的船隻可直接溯淡水河而到新莊,台北湖成為淡水的內港,新莊因地利之便,取代八里坌、淡水而成為要港。水力的發展與稻作環境的成熟,不僅帶動新莊的繁榮,促進商業市街的形成,便由於米糧的剩餘,而輸往大陸促成兩地貿易的往來。自從康熙中期以來就有定期通往大陸的「社船」,全台灣只有新莊開放與大陸廈門對航,從廈門買進布帛、煙、茶、日用品、建築材料等到新莊,回程時則載滿稻米,正好接濟漳、泉等地的糧食不足問題。剛開始只有四艘,每年只准往來一次,、到了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增加到十艘,而且不再限制往來的次數。從乾隆忠葉起到家慶末年的六十年間,新莊巨舟輻輳,商況之盛,號稱北部一大街市,被列為當時淡水廳八大街之一﹔並於乾隆年間有「一府、二鹿、三新莊」的美稱,顯示新莊街的繁榮僅次於台南府及鹿港,為居全台地三。

    新莊在清末時,工業並不興盛,且多以手工業為主。新莊原是個農業發達的地區,農業帶動了新莊街的商業,工業是因應農業需要所產生的行業,大多聚集在新莊街尾﹔常見的手工業有打鐵業、修理農具業、豆腐業、糕餅店、竹器店等等。在日據時代,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因此經濟的發展不是依照本身的條件和需要,而是配合統治國日本的需要。它的步驟事先利用本省勞力,建設交通水力﹔再開發本地的天然資源,用來發展農業加工品,而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扶植日本資本家以及供應日本的本土所需。日據後期雖然漸漸的發展工業,但重要的工業,也掌握在日人之手。本地的民眾在經營上受到嚴格的限制,生產品也只有粗製、半製、零件製造以及機械修理等等。而當時新莊的工業發展並不興盛,只有一些小型的紡織公司、製糖公司、醬油製造工廠零散的建立。

      日據時期新莊利濟街碼頭

           十八世紀前葉,閩粵等地漢人紛紛遷移來台,中國傳統文化隨之傳入,並深深影響了本地。清廷有了設官治理及教化的構想,除了屬於啟蒙性質的地方教育外,還另設了儒學﹔其教育之目的在於通過科舉考試,故學校教育與科舉考試有著密切的關係,一方面維繫孔子傳統道德倫理,另一方面藉以訓練啟迪人才。在康熙末年來到新莊平原一代拓墾的胡焯猷有鑑於此,遂捐出了一生經營所得來創辦了北台地一座書院--明治書院。日本人佔據台灣後,全面推展學校教育,於清光緒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一八九五年﹞設立學務部,為了確立日台思想的交流,及須使台灣人有機會學習日本與,而又須使日本人有學習台語的機會,因此仍於同年設立所謂「國語傳習所」,這是台灣人民接受日本教育之伊使。「國語傳習所」設立之目的,是為了使台灣人學習日語,以作為日後地方行政設施之準備,且為教育之基礎。而所內分社甲、以兩科,甲科的修業年限為半年,畢業後得任街莊堡等吏員,以及書房之「國語傳習」﹔以科修業年限為四個月,畢業後得就公私業務或升入高等學校。翌年五月,日本人在台灣各要地相繼成立「國語傳習所」,於是清光緒二十四年﹝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八年﹞本市設立一分教場,為「台北國語學校新莊分教場」,招收玄學生男三十三人、女二人,其中十五歲以上十四人。同年,公學校另發布後,於同年十月一日改傳習所為公學校,「台北國語傳習所新莊分教場」遂獨立為「興直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