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        

紅樹林指的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或河流出海口軟泥地、沙泥地的耐鹽常綠森林或灌叢植物。因為這類植物的樹皮內含單寧酸,一遇空氣即容易氧化成紅色,故被稱做「紅樹林」。

         事實上,高屏溪口原本就是紅樹林的繁殖地區,現今高屏溪出海口所在的高雄縣林園鄉汕尾村,仍有海茄冬存活,可見此處曾是紅樹林原生樹種的生活地。但紅樹林的價值從十七世紀以來,一直被認為是有害植物,到了一九七一年由HeatdW.Odan兩人證實紅樹林與魚類族群的產量有密切關係,因此改變世人的觀念,並引起產地國家的立法保護行動。

         台灣是世界紅樹林主要分部區之一,二十世紀以前,西部河口地區都形成紅樹林的森林狀態,其中不乏魚貝蝦蟹,更是鳥類覓食的天堂,但現今則因海岸河口過度開發,不僅導致紅茄冬和細蕊紅樹絕種,紅樹林猶如經歷浩劫一般,只剩下殘存零星的分布。

         紅樹林復育計劃始於民國八十三年李登輝總統訪問印尼之後,有感於紅樹林的重要(對當地紅樹林的保育及紅樹林淡化海水及定沙護岸功能讚不絕口),返國後指示復育紅樹林的復育計劃。其實早在日治期間,總督府就把高雄地區紅樹林列為保護區,以供學術研究之用。光復後,農復會曾在一九五五、一九六二、一九六三年在中南部大量種植水筆仔,使水筆仔分布區向南推到台南縣將軍溪。而在李總統指示後,屏東縣政府即委託屏東農技學院調查復育的可行度,而屏東農技學院於八十三年七月發布新聞指出高屏溪出海口不宜栽種紅樹林。這項報導引起保護高屏溪綠色聯盟的「不以為然」,於是從八十三年八月開始在高屏溪口試種紅樹林。首先由保護高屏溪綠色聯盟的洪田俊先生及高雄縣中芸國小邱永昌校長由大鵬灣帶回一百多粒海茄冬種子試種,但由於被隱蟹吃掉而未成功。八十九年九月邱校長再度試種,並改採三種方式進行,加以紀錄,並通知余縣長到場會勘,余縣長立刻指示將該河段計劃為紅樹林復育河段,同年十一月洪田俊先生亦在高屏溪試種四百株水筆仔胎生苗,並存活了近八成。在台灣,紅樹林復育已實施多年,同時也嚐試以多種方式試種,存活率也不盡相同,而在高屏溪出海口紅樹林的復育成功,可說是一個奇蹟的創造。
         高屏溪口的紅樹林試種成功後,高雄縣政府正式將該河段劃為紅樹林復育區,至民國八十六年三月為止,共進行過三次的大型復育活動,栽種的紅樹林包含了海茄冬、水筆仔、五梨跤及欖李四種,復育的成效非常良好。目前高屏溪口的紅樹林復育區各依復育的時間不同,而分成三個復育區,記述如下:

第一復育區:

八十四年一月一日由高雄縣政府和新希望基金會共同發起,在林園工業區中美和化工廠堤防外到雙園大橋下約1.5公里的潮汐帶,種植五千多棵水筆仔及少數海茄冬。同年六月再試種數十株五梨跤。

第一復育區復育的情形:

水筆仔存活率約八成,原本應於八十五年七、八月間開花,適逢葛樂禮及賀伯颱風接連侵襲,高屏溪水位暴漲,造成大部分水筆仔爛掉,剩下的也未開花,海茄冬則有部分於八十四年六月開花,但並未結果。海茄冬存活幾十株。八十四年六月雖曾有豪雨,幸未對高屏溪口紅樹林復育區造成嚴重傷害,但水筆仔存活的數量已不到一千株。七月底時,發現部分水筆仔已經開花,而海茄冬也有部分結果了,可見復育相當成功。

從八十六年十二月至八十七年二月間,第一代水筆仔的胎生苗已有少數發育成熟掉落,這又是高屏溪口的另一個喜悅。

第二復育區:

八十四年八月高雄縣政府再度與新希望基金會,在第一復育區旁整地,並發動民眾義務種植大批海茄冬及欖李的種子,十月再補種植數十株五梨跤及海茄冬幼株。

第二復育區復育的情形:

於此復育期間,本區的海茄冬存活率約為八成,但欖李因種子的成熟度不足,而未發芽。第二復育區的地勢稍高,區內甚少積水,海茄冬雖生存良好,但呼吸根並不發達,可能是受潮水漲退影響較小,影響其生長機制所致。不過,也有為數不少的海茄冬開花、結果。

第三復育區:

八十六年三月九日高雄縣政府發動民眾,在第二復育區旁種植五千多珠海茄冬和少數欖李的幼株,並立牌保育。

第三復育區復育的情形:

本區所種植的海茄冬幼株大多死亡,與第二區種植種子高成功率的結果截然不同,印證海茄冬應以種植種子為宜的論點。另外本區的欖李多數存活,可能是因為本區與第二區同屬地勢較高,淹水時間不長之故。
另外計劃中南台灣復育紅樹林的地點與面積如下:

         屏東縣大鵬灣約千公頃的國家級觀光區中選出一百公頃、高屏溪口東岸屏東縣的河床地一百公頃、高雄縣永安鄉一百三十公頃荒廢鹽田靠北側水道處一百公頃、高雄縣茄定鄉興達遠洋漁港北邊的竹滬鹽田一百公頃、台南市安平港水域十五公頃、台南四草保護區中的隔籬水道五十公頃、台南縣曾文溪口現在黑面琵鷺棲地東邊一百公頃保護區、台南縣七股潟湖南北端共一百公頃、台南縣北門蘆竹溝鹽田或潟湖共五十公頃、台南雙春遊樂區範圍內五十公頃、嘉義縣白水湖遊樂區範圍內一百公頃、雲林縣口湖台糖土地一百公頃,合計復育地點共十四處,面積約一千零二十五公頃。

河口生態

         經過長達六年的復育時間,因河川工程意外成功,目前在潮間帶的復育區廣達四點五公頃,不過隨著河川地理變化,紅樹林生態區也有不少潛在危機,長期觀察紅樹林生態的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梁世雄提醒有關單位必須早日正視此一問題,否則紅樹林未來命運如何,恐怕很難預料。

         高屏溪口的紅樹林復育區,當年是因水利處構築河川丁壩,在中美和化工廠堤防外形成一處新生溼地而形成。梁世雄不否認,紅樹林區歷經六年復育有成,和河川丁壩有直接關係,確實有點「無心插柳」的味道。

         如今,紅樹林生態區裡,包括海茄冬、水筆仔等植物群落已繁衍到第四代,早期復育的母株,處處可看到掛著胎生苗的熟果實,隨風搖曳,稍後才引進的欖李、五梨跤間雜其間,樣貌也很豐富。

         除了紅樹林,包括彈塗魚等魚蝦貝類生長其間,也構成一個具有高度生產力的生態系,梁世雄說,高屏溪口紅樹林和北台灣淡水一帶的紅樹林有很大的不同,淡水一帶屬於純林,由於存在時間較久,相較下較為穩定,高屏溪口紅樹林,人工復育力量明顯,不僅生物組成與北部明顯不同,連土壤所含的有機質也較少。但高屏溪出海口紅樹林復育的成功,固然令人雀躍不已,但是,負責管理的中芸國小畢竟人力有限,面臨種種天然與人為的環境破壞,想要繼續維持這一片創造奇蹟的樂土,不免憂心忡忡!

原因有三:

(一)高屏溪每年的豪雨期,水位急遽升高,有淹沒、毀滅復育區之隱憂,即使有消波堤,成效亦相當有限;尤其是洪水一到,復育的紅樹林便如危巢之卵,朝夕不保。

(二)復育區內的野生藺草和布袋蓮生長茂盛,影響復育區內紅樹林的生長,礙於人力和經費的短缺,清除不易。

(三)垃圾場和廢土場設於沿海和高屏溪岸,垃圾和廢土因受大雨沖刷,而造成海岸及河流的污染,影響海岸、河流的動植物的生存。垃圾充斥復育區內,甚至淹沒、壓斷為數不少的水筆仔幼株。

         台灣是世界紅樹林的主要分布區之一,二十世紀以前,西部河口地區曾是紅樹林形成的森林生態,而今因為海岸的過度開發,使得紅樹林瀕臨絕種,如果我們再不加以保護,那麼台灣絕種的紅樹林將不只這兩種,而是全部的六種了。欣見高屏溪口紅樹林復育的成功,更期待這一片樂土能創造高屏溪的生機,蘊育更豐富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