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現況與困境》


--------------------------------------------------------------------------------------------------------------------


  台灣主要與美國合作的步伐來推動”太空研究”的進程。《艦船知識》雜誌2002年第四期“美台太空軍事合作透視”一文中指出:1998年底,時任台灣“參謀總長”的唐飛訪美後,明確向新聞界表示,台灣不但要建立針對大陸的彈道導彈防衛體系,而且該體系的預警能力要實現遠程雷達與衛星兩者兼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台灣與美國密切合作,明顯加快了衛星計劃的實施步伐。

  台灣的太空夢由來已久,在美國的幫助和合作之下,目前已逐漸納入了美、台太空軍事合作的軌跡。早在李登輝前總統主政的1988年,台灣即著手對展衛星的可行性進行研究,並於當年在台“行政院”系統成立了“人造衛星應用及發展研究小組”。該小組經調查研究後擬定的研究報告草案確定用5年時間,以100億元新台幣的代價,自行設計研製並發射用於科學研究的“低軌道衛星”。這一規劃由於美國方面的反對而宣告流產,此後台灣重新擬定了一個為期15年的太空計劃,預算在15年間投資136億元新台幣發射3枚衛星(分別定名為“福衛一號”、“福衛二號”和“福衛三號”),並培養300餘名太空人才。當然,在美國的插手下,這一計劃的主導方必然地由台灣轉為美國,即美國負責進行衛星星體的設計、研製、發射及台方人員培訓,台灣擁有衛星的使用權。為了與美國研究機構進行配合,1991年底台灣成立了“太空計劃室” (現為”國家太空中心(NSPO)”),該室1994年4月正式與美國TRW公司簽約進行“福衛一號”衛星的研製,而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則負責該衛星發射載具的研製。兩個月後,“福衛一號”衛星主體在美國開工設計,與此同時台灣首批太空留學生也赴美接受訓練。

  首批列入研製項目的“福衛一號”衛星是一枚低軌道的科學實驗衛星,1997年5月間,“福衛一號”衛星星體自美國傳回台灣新竹的太空計劃室,此後太空計劃室在美方技術顧問的指導下,花費了大約一年半的時間在星體上安裝了海洋水文照相機、日地物理實驗儀、通信實驗設備、衛星電腦、太陽能電池板、衛星天線及濾波器等設備。1998年12月,“福衛一號”衛星運抵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現場。1999年12月由雅典娜一型火箭傳載的“福衛一號”衛星在佛州卡納維拉爾角46號發射場發射升空,並順利進入任務軌道。“福衛一號”衛星主要設計功能是進行科學研究,該衛星在繞行中進行了海洋水文照相、電金屬電漿電動效應及通訊實驗,所拍攝的海洋衛星照片為環境、漁業等領域搜集了可供研究的海洋浮游生物與海洋污染資料。

  “福衛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後,台灣太空計劃室又開始了“福衛二號”及“福衛三號”的研發工作。“福衛二號”衛星由台灣成功大學、中央大學及美國加州伯克萊大學、阿拉斯加大學共同設計。“福衛二號”衛星為一顆小型對地觀測低軌道遙測衛星,圖像分辨率達2米以上。其功能設計為科學實驗與資源探測,將是台灣首枚用於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的實用性衛星,也是世界首枚用於進行高空大氣閃電尖端科學研究的衛星。1999年2月,台灣與德國道尼爾衛星系統公司簽約,確定由道尼爾公司承製“福衛二號”衛星星體及遙測設備,預定2001年底完成星體及相關設備的研製,再由台灣太空計劃室整合測試,2002年8∼12月間發射。

  按照台灣太空計劃室的初步規劃,“福衛三號”是由8顆小型遙感衛星組成的“星系”,在高度800千米、傾斜角72度的地球軌道上均勻分布。該星系計劃投資1億美元,其中台方出資8000萬美元,並負責8顆衛星的研製,美方出資2000萬美元,主要用於地面處理系統的設計與建設。上述星系計劃2003年一次完成發射。

  台灣上述衛星發展計劃,主要為了進行科學探測和研究,另外,隨著台灣衛星發展計劃實施的深入,台灣當局已將發展偵察預警衛星和通信衛星作為其“國防”現代化和加強與美國軍事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滿足其軍事需要,台灣與美國加緊進行中華三星研製的同時,已在通過購買、合資或信息資源共享方式獲得軍事所需的預警、通信衛星。早在90年代初,台灣就開始在國際市場上尋找可由台方獨立控制的影像衛星。台灣曾將目光投向美國IKONOS商用影像衛星。該衛星分辨率高達1米,但在交涉中該公司提出,依照有關規定,台灣所需拍攝的區域事先必須向美國政府通報,而且以預訂簽約到衛星影像交貨需要1個月的時間。顯然,無論是衛星影像提供的即時性還是選擇拍攝景物的保密性都無法滿足台灣的實際需要。於是台灣繼續就衛星獲取事宜,在世界各國內進行更廣泛地搜尋與合作。
--------------------------------------------------------------------------------------------------------------------

[資料來源: 華夏經緯網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