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究
正當陳瑞文決定靠自己去推廣「JW工法」時,「貴人」出現了,成功大學建築系林憲德教授來電,邀請他一起加入「綠色魔法學校」的打造工程。「綠色魔法學校」前的廣場與道路就是以「JW工法」鋪設的,這套工法在林教授的驗證下,發現它的抗壓強度高達510~1980 kgf/cm2,透水率每分鐘超過200毫米,而且鋪面下植物的根穿梭如織,蚯蚓與微生物生活其間,因此被林憲德教授譽為「可開上坦克車,但透水如沙灘,透氣如天然林地」的道路。
這次的合作,開啟了陳瑞文先生將他的工法與學者合作的想法,於是一篇篇的論文出現了:
2006年7月與水利專家吳銘志教授合作提出的「結構性透水鋪面與永續地下水資源及生態環境保育」這篇論文發現JW工法相較於其他透水鋪面,擁有防洪抗旱、氣候調節、土壤涵養、污染防治、雨水回收等特點。
與氣候變遷專家柳中明教授等人合作,2012年1月發表在美國空氣與廢棄物管理協會期刊的「環保透水鋪面稀釋汽車尾氣排放空氣污染物之實驗研究」這篇論文,以數據證實了排氣20分鐘後,JW工法可以將58%~97%的空氣污染物吸收到鋪面之下,而且鋪面下水之pH 值超過11,富含微生物與細菌。因此推測:空氣污染物應是先被吸附或融解入水或碎石與土壤表層,然後被微生物分解,轉變為生態之營養物質。論文中還指出JW工法約可吸收76%的汽車排放二氧化碳氣體。
也因為能吸收造成汙染的髒空氣,讓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吸收,轉化為清新的空氣再度釋出,以「JW工法」鋪設的道路,猶如「會呼吸」般,故也被稱為「會呼吸的道路」。
2013年在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與大氣專家柳中明、關心環境品質的謝英士博士共同提出的「因應極端氣象事件—建立海綿生態城市」這篇論文中,他們提出面對異常氣候所帶來的暴雨、乾旱、熱浪等問題,唯有建造海綿生態城市的想法。
文中提出唯有將都市內所有不透水鋪面改變為透水鋪面,暴雨時鋪面下形成大面積的滯洪池,熱天時水氣蒸發,降低都市的熱島高溫,使鋪面下猶如「地下濕地」,讓城市的生態面積大幅增加;文中也指出打造海綿城市的透水鋪面需要兼具高承載、高透水、高儲水、高透氣、增加生態面積、平價與永續的特性,而目前的透水鋪面只有海綿道路同時具備了這些的特性。這篇文章讓「海綿道路」成了以JW工法鋪設的鋪面的另一個稱號。
2014年3月與微生物專家范嵐楓、王嗣復教授等人合作,發表在美國(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環境工程期刊的「JW及其它三組透水鋪面的微生物物組成及活力效應評價」的這篇文章,主要是從微生物組成與活力的觀點評價不同透水鋪面的環境效益,研究結果顯示除真菌與放線菌的豐度之外,JW鋪面下土壤微生物組成與代謝活力皆明顯優於其它鋪面下的土壤,JW鋪面下細菌群聚豐富且多樣,JW鋪面下的土壤也反映出活潑的代謝活力。這些皆歸因於JW鋪面下的環境相對友善,土壤具有較疏鬆的結構、較高的溼度、較佳的氧氣條件以及較高的有機碳含量等特性。而形成友善環境的功臣則是JW鋪面中導管設計,它讓原先因鋪面鋪設而阻斷的空氣與大地再次重新連結,之間的物質與能量可以形成生生不息的循環。
一篇篇有關JW鋪面研究的碩、博士的論文相繼問世,一再的證實了JW工法是經得起科學的數據驗證,是有科學學理依據的,而「會呼吸的道路」、「海綿道路」也開始成了「JW工法」的代名詞。
撰稿: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