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戰鼓」的文學紀錄起源很早,「詩經」寫道:「擊鼓其鏜,踴躍用兵」,代表在周代時就已經利用「鼓」做為指揮作戰、穩定軍心之用途,此為「戰鼓」最早之描述。而在「呂氏春秋」中的侈樂篇提到:「夏傑、殷紂作為侈樂,大鼓、鐘、磬、管、簫六音,以鉅為美,以眾為觀。」由此資料可知大鼓大約在西元前十七世紀之前就出現了,當時的用途是用在宮廷的樂隊中。古代大鼓的功能廣泛,用於祭祀、儀仗、軍事、報時或民間婚喪喜慶活動中。在「陳暘樂書」:「後世大鼓,古鼖鼓也,其制長八尺;唐六典曰:凡大駕鼓吹,並朱漆畫之是也。」此為鼓用於軍事用途之記載,文中所提到的「鼖鼓」其用途為軍中示警之用。這些都是有關於「戰鼓」在文學上的紀錄。
而有關於「戰鼓」的歷史故事,最有名的就是宋代巾幗梁紅玉「臨陣擊鼓」的故事。梁紅玉是一個性情爽朗、精通兵法、善於武術的美麗女子。雖說是女子,但梁紅玉的擊鼓絕技卻是令人佩服,每當她鼓聲響起時,精神及鬥志皆為之一振,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宋代國力薄弱,北邊的金人時常南侵,宋軍無法抵抗,但在一次的戰役中,梁紅玉登高台擊鼓,震撼的鼓聲傳到宋軍的耳裡,激勵了宋軍的氣勢,讓宋軍士氣大增,因而奮力一戰擊退頑強的金兵。梁紅玉的「臨陣擊鼓」不只救了國家,也讓世人了解「鼓」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在訪問朝群主任時,他提到唐太宗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的故事,唐太宗「擊鼓迎戰,鳴金收兵」的作戰方式,振奮軍心讓戰士們在混亂中重新找回信心與冷靜的動力,軍隊進退有序、奮力抗敵,最後大獲全勝。藉由相關的文史資料顯示,我們可以了解到「戰鼓」不只是作戰指揮的工具而已,「戰鼓」的鼓聲充滿強勁豪邁、振奮的精神、節奏緊湊、一板一眼,段落分明,足以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