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戰鼓發展史戰鼓製作馬興戰鼓戰鼓擊擊樂戰鼓音樂藝術鼓動人心隊計畫簡報

 

歷史源起 
戰鼓演變 
現今用途 
文學紀錄 

 

 

「戰鼓」是如何成為台灣特有的民俗技藝?為了讓大家更了解「戰鼓」,我們特地去採訪台灣知名的民俗專家林茂賢教授及對傳統民俗有研究的黃朝群主任,從鼓的歷史、演變及用途等方面來剖析「戰鼓」整體的發展歷史。

鼓是常見的打擊樂器,在許多音樂中都可以聽到鼓聲,鼓聲可以與其他音樂結合之外,也可以單獨演奏,像是「戰鼓」、「太鼓」等表演,都是只有用「鼓」做為音樂表演的主角。但是鼓就只有在音樂上才有用途嗎?而「戰鼓」又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呢?從鼓的歷史資料,可以看出端倪喔!

「戰鼓」的歷史有多久呢?這要從鼓的歷史說起。朝群主任說:「鼓是一個歷史很悠久的樂器,最早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當時候的人們利用自己身體各個部位或是身旁的器具發出聲響,用來驅趕邪靈野獸,這個就是鼓的最早原型。」在商代因為有祭拜祖先的習慣,在許多祭祀典禮上都會使用到鼓,鼓是廣為流傳的樂器,從商代以來鼓就出現多種形制。在周朝更是有八音制度,鼓是群音之首。在《詩經》所記載的二十九種樂器當中,打擊樂器就佔了二十一種,其中的鼓類包括有賁鼓、縣鼓、鼉鼓等。在漢代,常將打擊樂器與吹奏樂器相結合,鼓占有相當重要的角色,無論是橫吹、騎吹,或是簫鼓,都有鼓的出現。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之緣故,造成了大量少數民族的打擊樂器,如細腰鼓等傳入了中原地區。隋唐時期吸收了許多西域外來的音樂,與漢民族音樂融合,形成新的音樂風格,因而也出現了約二十種不同於漢代之前的鼓。進入宋元兩代,鼓的型態比較大,且大多用於祭祀、朝會等場合,甚至於作為軍樂,穩定軍心之用。明清以來,雖然鼓的種類及數量不及以往,但因戲曲小說等民間休閒活動盛行,戲曲音樂中常會出現鼓聲,可見得鼓已滲入當時的民間文化中。鼓不僅用來祭祀、樂舞,它還用來打擊敵人、驅除猛獸,而且是報警和報時的工具。隨著時代的變遷,鼓被廣泛的應用,且因應使用目的的不同,會有很多不一樣的鼓被發展出來,「戰鼓」就是很明顯的一個例子。「戰鼓」的起源是跟戰爭有關係的,古代並沒有通訊器材,要傳遞訊息時都是使用「鼓」、「鑼」等打擊樂器的聲響,久而久之慢慢地形成「戰鼓」。「戰鼓」的歷史大約有多久?其實也沒有一個很正確的時間點,但可以確信的是只要有戰爭發生的時代,「戰鼓」是絕不會缺席的!

朝群主任對「鼓」的看法:

主任小時候當過仙童,仙童的舞步的必須對稱,這時必須透過鼓音的幫助才能配合演出。因此在廟會跳得步伐,都隨著鼓的節奏去進行,鼓事實上是有融入我們的民俗文化,包括詩經的出現也是從民間開始。中國鼓的藝術主要展現在節奏、音色、力度和速度等四方面。節奏我們可以控制、每一面鼓的音色也都不一樣,就可以表現很多不同豐富的表演方式。

(拍攝於採訪當時)

 

(本文由婉瑜撰寫)

©2016台灣網界博覽會秀水國民中學蹦蹦隊專題製作